信用是一种可利用资源。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受信方和授信方为各自的经济利益,在商品或货币等的让渡上存在时间差,由此产生了用契约来保证的信用关系。对于受信方来说,信用是使其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资金、物质、服务等的一种资源,如果其在约定时间内付清其应允的货物或者货款,就是信用的。对于授信方来说,给予对方信用,能够帮助销售产品,增加竞争力,但同时,受信方不能在约定时间内履行其义务的风险也是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信用是以授信人对于受信人所作还款承诺和能力有没有信心为基础,决定是否同意产生授信人到受信人经济价值的转移,其中定义有明确的时间因素。
一、目前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交易规模扩大,应收账款增加
近几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在数量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据《证券日报》统计,截至2016年末,A股2958家上市公司中,2883家都有应收账款,总额合计3.72万亿元,而去年同期金额为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这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更多赊销的方式来销售商品。
(二)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够强,社会信用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乏力
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微观基础。良好的信用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在我国,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款项以及企业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说明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还不够强。立法不完备,不能对失信企业进行有效制裁,不能对债权人利益进行切实保护。已有的法律、法规在规范企业信用方面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失信企业的刑事立法几为真空,对恶意逃废债务者无法可依。
(三)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完善的信用管理应有健全、高效的信用服务机构作为组织保障。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信用信息的获取还不是很便捷,这些都有碍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80%左右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财政、审计、证券监管、质检、环保等政府部门中。但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严格屏蔽,信用服务机构或企业难以获得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也就无法征集信用信息进行公正独立的商业化、市场化动作,提供高质量的信用调查、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导致信用信息资源割裂和浪费,开发利用不充分。
二、企业信用管理缺失原因
(一)未设置信用管理的机构及部门
企业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是两个相互脱节的机构。一方面销售部门一味地开拓市场,增加销售,往往忽略了客户的信用等级以及赊销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部门旨在有效地管理企业资金,确保公司利润,追踪企业应收帐款的到帐情况。由于这些应收帐款是因为销售部门赊销所造成的,财务部门很难对此掌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帐款收不回来。由于信息上的不对称,因而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形成了沟通上的障碍。
(二)未形成一套完善信用管理、监督的体系
对客户的资信、信用及资金等了解不透,没有建立相应的业务台账或台账形同虚设,档案资料不全,未能定期与业务人员或客户对账,没有跟踪监控及分析,造成应收账款沉淀积压,使得企业在业务往来中对信用的发现、甄别和防范异常困难。
(三)缺乏科学的信用政策及应收账款等相关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在授予客户信用时,主观人为因素较多,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等方面管理制度。前者具体包括如何确定客户信用等级、信用期限、信用额度及现金折扣率等内容;后者具体包括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一) 企业自身信用管理建设
1.营建企业信用文化
企业信用文化的内在伦理价值是“诚信”二字。企业应树立求“真”的理念,不歁人也不自歁,导入并重视商业伦理教育,加强信用道德规范和信用知识教育,大力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专业知识,开展各种层次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企业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地实施信用管理以及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客户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良好的客户关系。
2.信用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立一个在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也可以设立信用管理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法律、财务、销售和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为副组长,法律、财务、销售和经营等部门为成员,负责信用管理工作。企业信用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由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领导小组监督、防范贸易风险,保护管理好客户资源,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构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在这种模式下销售部门首先将客户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领导小组。财务部门将已有客户的往来款项及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传递给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领导小组。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领导小组对财务和销售部门提供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其他渠道搜集客户信用资料,进行统计归总后,对客户的资料进行鉴别、分析,然后对每个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确定客户的信用评级、信用额度等信用政策,并将客户的信用评估结果传递给销售部门。这样一来销售部门就和财务部门之间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沟通平台。销售部门根据信用评估结果进行销售,同时财务部门也能对销售部门进行赊销的情况进行了解、控制。
3.客户资信状况的评估
信用风险评估是企业对客户信用的整体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研究客户的还款意愿和偿还能力。分析还款意愿主要是考察债务人的品格;分析偿还能力则是考察债务人的经济前景。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常用三种方法:
3.1 “五C”信用评级法。即评估客户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条件(Conditions)。
品质是指客户履行其付款义务的态度,对客户的品质评估一般以其以往的付款记录为依据。
能力是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可根据一些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分析财务指标时要注意客户流动资产质量的好坏,如应收账款是否正常,存货是否存在过多、过时或质量下降等影响其变现能力或支付能力的情况。
资本是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经济实力,当企业决定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时,对客户经济实力的了解尤为重要。
抵押是指客户无力偿还债务或拒绝偿还债务时,能够用作抵押的资产,对初次进行交易不熟悉的客户,或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抵押品更显得重要。
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各种外在因素,这些条件发生时会对客户付款产生什么影响,客户会怎么做,都需要企业进行了解,特别是客户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2 信用评分法。这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一些变量。其公式为:
信用评价分数=3.5*利息保障倍数+10*速动比率-25*资产负债率+1.3*经营年限
采用这一评估方法的标准是:评估分数低于40分,表明信用风险大;40—50分之间为平均风险;高于50分说明风险较小。
3.3 借助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力量。客户信用等级可以通过信用机构取得。信用机构关注的主要因素有:行业风险、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行业风险是评级决策中最为重要的指标。
4.制定信用政策
在进行内部资信评估后,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信用判别标准。对长期积压的滞销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对资信状况差的企业,信用标准从严,同时采取相应的信用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公司实行宽松的信用政策,可以刺激客户的购买欲望,吸引更多的客户,扩大销售规模,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收入,降低丧失收益的机会成本,但同时会占用公司大量的资金,增加信用成本和资金成本,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量,同时加大坏账损失的风险;设立科学的信用额度,即公司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额,它有效地防止由于过度赊销超过客户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根据市场情况及客户信用状况的变化,公司对其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有效地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
5.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5.1 建立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应当建立赊销业务管理制度,加强赊销业务的审批控制。赊销往来客户,必须是经过资信程度内部评估确认后的单位;赊销业务需经公司主管领导的审批,且根据赊销业务量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
5.2 建立企业合同(契约)管理制度。企业应对毎笔交易契约化,契约是信用的载体,没有契约约定权利、义务,就无从产生是否诚信守约问题;对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严格审查把关。
5.3 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企业应当设立应收款项台账,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客户应收款项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企业财务部门应当编制应收款项明细表,向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应收款项的余额和账龄等信息,及时分析应收款项管理情况,提请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企业坏账损失。
5.4 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以营销业务人员为主的催收欠款责任中心,将收回远期老款和控制坏账作为考核绩效标准,纳入销售人员与有关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之中;对远期、近期应收账款清理回收缓慢或清收老账未动的区域,限制发货或拒绝发货,并大力催债;对一些有偿债能力的客户人为有意赖账,不履行偿债义务时,采取法律手段,付诸仲裁或诉讼;对欠款方确无支付能力,则在了解其抵款货品的价格、质量和销售情况下,采取物资抵款。
5.5 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年度终了,企业必须组织专人全面清查各项应收款项,并与债务人核对账目,做到债权明确、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需要指出的是,与应收款项相对的是应付款项,清查企业作为债权人的应收款项时,对企业作为债务人的应付款项也应一并清查,将对方(债权人)没有追索并超过诉讼时效的逾期应付款项,予以核销,转入当期收益。
5.6 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企业在清查核实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作为坏账损失,并及时进行处理。
5.7 建立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应收款项管理混乱的,或者恶意经营导致坏账损失的,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企业资产的、随意核销应收款项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或者在资产重组中,逃避应收款项追讨责任导致资产流失的、擅自核销国有资本的,主管财务机关或者投资者有权予以纠正;对于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有关责任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追究责任。
(二)外部信用环境的建设
企业信用管理的成效如何,会受到外部信用环境的直接影响,因此,完善信用管理还应加强外部信用环境的建设。
1.发展信用服务机构。
由于信用服务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信用交易方面的重要性,我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司和市场化动作的信用服务机构。目前应重点发展大型信用评级公司、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这三类企业。对上述三类信用服务企业,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政策。对信用评级企业,应在整合已有企业的基础上提高企业从业水平,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加强管理;对企业信用服务企业,设置必要准入标准,同时提倡适度竞争,限制垄断,鼓励业务向规模大、实力强的公司集中;对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要设置比较严格资质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防止个人信用信用被滥用。
2.加快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规范信用数据的使用
为满足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促进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和信用数据的开放应是当务之急。由于对信用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历史记录基础上,因此,功能完善的信用数据库就成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议一方面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可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工作共享,为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政府应明确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可公开且能够通过正规的方式和渠道获得的信息应尽快开放,增强社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对于那些不宜在全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政府也应有一套信用管理规范和获德信用的有效渠道。
四、结束语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以有效帮助企业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三角债的发生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合理现金流量,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