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初探

刘明国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小学,北京,101300

摘要: 近几年来,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也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应当采取科学对策来加强教育指导。现如今,劳动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进行数学知识点讲解中,更应该积极展开劳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本身此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就比较差,更应该通过劳动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视角;小学劳动教育;初探
DOI:10.12721/ccn.2021.1570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纵观古今,劳动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教育而言,劳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思想内涵,这也是由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所导致的。对于中国现代教育而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品格的新途径,我们必须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1 核心素养视角下劳动教育的新概念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劳动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发现,劳动教育很早就存在。在现代教育中,我国也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占有一席之地。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尊重劳动成果。

2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初探

2.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现如今,是一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摒弃落后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较好地渗透劳动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并树立一个全新的劳动课程理念,这样才能够推动劳动教育顺利有序展开,且将劳动概念渗透于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必须要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现状,应做到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要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也要以教材实践活动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指导,通过指导让其初步掌握不同图形的特点,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构建良好和谐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2.2 搭建社会劳动实践基地

社区是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广阔课堂,广开渠道挖掘当地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区劳动实践的机会。协同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在学生中组建“志愿服务队”,利用休息日自觉担当“社区小义工”,打扫小区卫生死角,清理墙面小广告,清除绿化带中白色污染品,尽己所能,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植树节时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植树造林,绿化家园”义务植树劳动,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意识,在劳动锻炼中感受参加公益劳动的快乐。与附近农村、农场相互协作建立农业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农田、果园、蔬菜种植基地等广阔空间,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农业生产,干农活,知农事,体农情,在热火朝天、挥汗如雨、汗流浃背的劳动中深切体会劳动的艰辛不易和丰收的喜悦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土地的情感。依托工厂企业建立工业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研学与劳动体验,感受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本领、报效奉献社会的志向与情怀。此外,可以与社会各行各业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职业体验,理解社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在劳动中充分绽放生命活力。

2.3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还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学习氛围不佳势必会削弱课堂积极性,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无异于会加大自身的授课难度系数,也不能更好地展开劳动教育指导。因此,教师只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才能够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水平。而良好教育氛围的构建应做好以下内容:首先,应做好课前备课准备,备课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弄清楚本堂课的核心,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展开教育指导,并借助课堂疑问引发思考,通过思考去发现数学学科的奥妙之处。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乐趣、富有生机的氛围中高效展开学习。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本身多媒体就具备很多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播放资料让学生掌握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作用和价值。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阳光、充满和谐,进而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记忆和认识。本身教学活动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够提升整体劳动教育水平的质量。

2.4 建立校内日常劳动与家务劳动相结合的平台

陶行知认为“教育即生活”,劳动教育应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劳动的特质决定了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应从学生和家庭两个层面展开实施,学生层面,学生应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在学校学会劳动的基本常识,并运用至自身,以此掌握劳动技能,明白自力更生,劳动最光荣的涵义。由此,小学在劳动技术课中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物操作性劳动为主,通过手把手教学,以及自我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让学生学中乐,乐中学。同时,家庭的有意识培养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劳动技能,明白劳动寓于生活这一真理。家庭层面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予以开导和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锻炼,自我成长一类的基本技能,如低年级组的学生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生活所需的日常用品、中年级组的学生应学会整理房间等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高年级组的学生应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通过阶段性的引导学生学会劳动,能更好的将学生学习习惯精准培养,并能和学校的劳动教育接轨,最终形成家校联动的劳动培训体系。

3 结论

虽然劳动无处不在,可以随时随处进行,但劳动教育迫切需要校内外新形态劳动资源的支持。因此,学校需要多渠道拓展校内外新形态劳动实践基地,才能保证日常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学校要整合现有的校本资源,加速推进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改造,增加一些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元素,以适合新形态劳动教育的开展。如专门的劳动实践教室、种植园。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如与当地的企业、农场、职业技术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建立稳定的联系,合作开发新型的劳动教育项目,共同建设形态多样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