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利用“四养”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

​王兴新

福建省霞浦县第八中学,355100

摘要: 初中学生已经全面迈入青春期,身心均面临快速发展,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偏差,为此需要教师的正向指导。自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以来,我国积极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节。利用“四养”校本课程资源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养”
DOI:10.12721/ccn.2021.15710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尝试,新课改更加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致力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在将来会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从而推动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德育教育本身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与行为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可以仍然保持正确三观,个体在初中阶段身心发育不够成熟,为此需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德育教育的渗透实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以及理性精神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认同指的是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获得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认同中国公民的身份并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第二,法治意识的形成促使学生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引导学生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从而改善我国犯罪低龄化问题。第三,德育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利用理性精神来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辨善恶与明是非,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并把握实质,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利用“四养”校本资源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校本资源进行拓展开展“养正”教育

“四养”校本课程指的是:“养正”“养心”“养性”“养身”。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教育类学科,“四养”校本资源由我校教研人员精心编制,最大程度涵盖了学生初中阶段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促进学生思想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德育教育工作都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紧密围绕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分析“四养”校本资源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运用相关内容以实现德育教育主题的强化。挖掘校本资源中的“养正”,教师应当将中华文化及优秀传统美德与德育进行密切联系,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及内涵为知识目标,以了解传扬中华美德的重要意义及有效途径为能力目标,以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并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最终实现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以《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应当将中华文化及优秀传统美德与德育进行密切联系,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及内涵为知识目标,以了解传扬中华美德的重要意义及有效途径为能力目标,以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并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最终实现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二)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养性”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有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学生需要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及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新时代教学理念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快构建并完善有效的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并增加学生的理解记忆,而教师在更多时候则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正确的德道观念与意识。真实的教学情境便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只有在认知上与学生达成统一才能形成情感共鸣,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增加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据“四养”校本资源,教师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加强自身与世界的有机联系,学会用乐观的心态接纳真实的自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明确交往范围的变化并珍惜与同学及老师之间的交往经历,体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在班集体活动中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进而为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以《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应当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加强自身与世界的有机联系,学会用乐观的心态接纳真实的自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明确交往范围的变化并珍惜与同学及老师之间的交往经历,体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在班集体活动中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进而为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德育教育的渗透依赖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则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科抽象概念与知识,找寻理论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结,从而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自身未来的全面发展进行密切联系,为此可以尝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一定要注意不可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并联系社会热点事件激起学生讨论欲望。结合“四养”校本资源,教师可以紧密围绕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热点话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意义为知识目标,并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为能力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创新改变生活”展开自由讨论,以此增强创新意识并增加其创新行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并不做过多干预,学生在组内实现了自我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德育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与综合素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因此得到教育界的更多关注。新课改明确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应当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为此,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行性。本文结合“四养”校本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意义,深刻分析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等策略,希望以此来促进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陈盛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路径——以《认识自己》教学为例[J].神州,2019(16):152-152.

[2]黄焕让.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数码设计.CGWORLD,2020,(23):104-105.

[3]刘淑婷.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4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