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课程思政是课程内容教学的本义。具有内容自然融合、方式灌通渗透、全员参与等特点。用于处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文化教育等课程内容的表层化,文教肤浅等疑难问题,本着文化教育的初衷、领导的关心、军校的本色、胜利的必须、法制的规定,军校不仅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走在全国各地的前列。但是,在课程思想政治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接连出现。文章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想政治基础的相关定义,主要是针对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和提出建议。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发展多元化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过程中明确提出的。是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创新。此外,相应的思想政治课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其堪称典范的辐射源效应,让全国多所高校争相学习。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报告中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政治思想工作要围绕教育科研过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各门课和思想政治基础课内容同方向、同行业,形成合力。”2017年9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完善德育专业化实施体系”,“合理设计德育内容、方法和形式”。及其“充分探索”德育在每门课程内容中的意义。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校(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建立的“十佳教育人”管理体系中,课程内容对教书育人的关键影响,规定以“课程理念”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学课堂改革创新,完善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内容。针对技术类专业教材,完善教案设计,完善课程管理,梳理各课程内容的含义将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要素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融入到课程的各个阶段。《纲要》首次在国家文化教育文件中采用了“思想政治课程”一词,将课程内容作为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发展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和教育的专业框架,它涉及教学课堂、教材内容的修订、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等方面。汇集上海市多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实践活动的教学成果——“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荣获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中国高校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过程、全体教职工提供“上海计划”和多方面的教书育人。此外,复旦大学的“政府理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智慧中国”等“一校一特色”的“我的国家”系列产品课程覆盖了上海所有高校。本课程在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方法具有感染力和时代感,学术层面的干部走上讲台“讲势”、“铺路”进入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全国各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重新确立“德育”作为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抓紧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产业命命线的影响更加突出。之后,“课程思政”得到了全国高校的关注和认可,相关理论探索和基础建设实践活动也进入了推广阶段,许多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模式已经形成。同时,课程理念也逐渐引起高职教育和教育信息产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并尝试在学习培训中借鉴。
二、课程思想政治基础建设结合实际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大家发现,对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基础建设的认识误区和实践活动都存在疑问。例如“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抓得很紧,没必要跟风搞建设!”“所教授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无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哪来的政治性!”“年轻教员思政能力不足,如何思政?”“教员思政能力素质整体不足是最大困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课程思想政治基础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
2.1课程思政基础建设的意义
将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工作能力塑造中正确引导和构建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三观,为塑造生命,塑造能力,塑造血性,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品德给予坚强的保证。与地区学校相比,军校对思想政治课基础建设的规定明显更高更严。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不是专业知识、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2.2课程思想政治基础建设的总体目标
课程内容自然整合,方法上的渗透,要求全员参与。无论是专业学科还是德育课程,全班同学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形成教书育人新格局,解决谁培养人、谁塑造人、如何塑造人的问题。在军队院校研究过程中,促进思想政治课内容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把“德育”作为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坚持思想政治课,提高师资力量。
2.3思政课基础建设的现实意义
纵观文化教育的发展历史,尽管每个国家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都有许多不同,但文化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师也者,教只以事而喻诸德也。”它为每个人创造了社会发展的积累,发展产生了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生命。“学习提升道德,没有文化教育就没有课堂教学。”西方国家德育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
课程基本思想政治建设揭示了文化教育的根本规律,确立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自主创新和推广当代教育核心理念,突出“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设计和教授学科策略方法、教学方法和整个过程都确立了方向。学科研究与思想政治的充分结合,为学生德育塑造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产生了更合理的媒介,正确引导学生德才兼备,更好的塑造军魂。加快思想政治课基础建设,是落实新时代国防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把德育打成教书育人攻坚战的有效途径。
结论:
“课程思想政治基础建设”源于上海学校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书记对推进高校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坚持不懈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探索其它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完成全员教书育人的过程。“德育”领域要始终坚持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坚持党对军队的肯定,带领干部为军队振兴工程服务,以德育人,为战育人,培养高素质、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柳青.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56-57.
[2]梁燕.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8):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