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支点,一个国家进步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时候,也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价值观,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品德教育作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的约束与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基石,也是中华文明走向辉煌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激励全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理想而团结一致,又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要从小抓起,从学生做起,学校要把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使学生更懂礼貌,更守纪律,更守法,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要在广大学生中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防止他们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初中课堂上,对社会道德和法律进行讲解,是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及党和政府为人民为社会所做贡献的主要阵地,老师们要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学科学性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学,就必须找准切入点。教师要积极地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才能使这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地创新。
这对于提高高校德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们还需要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拓展相关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构建该学科的教学模式,既要科学地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故事教学、微课教学等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真正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融合,教师们必须对这门学科的教学关键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循序渐进,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才能有效地拓展教学模式,并有效地解决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深化对核心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并非固定的教学内容,而是从教学内容中衍生出来的价值观体现。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保持核心价值观不变,就必须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积极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其中。比如,可以举办一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学习理解,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学生对自己动脑思考出来的结果会更深刻,学习也会更积极、更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在日常实践教学中,结合班会课、德育活动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思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抽象的观念变为具象的行动,更有利于激发兴趣,全面提高政治素养。
3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价值观念教育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与时事热点事件相结合,实现价值观元素的全面渗透。目前,部分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足,更易受到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当前热点事件的理解时,往往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做好时事热点事件的解读,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以此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准则。这样,就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更加和谐,就能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增强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坚定性,不受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
4运用小组分工提高对价值观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小组分工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水平,切实提升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水平。通过对高校德育教学活动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德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参与度偏低的现象。这种被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在后续时间里灵活地调整和转变。但是,在采用了小组分工学习模式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展开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5.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践行核心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保证渗透效果不会只局限于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重视,要与课程目标的要求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顺利地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如“雷锋日”,教师可结合纪念活动,组织校园内的垃圾清理、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让学生通过实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的时候,组织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纪念英雄,铭记历史”的演讲比赛中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影响同学们的思想和精神,也可以用爱国精神来激励同学们,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母亲节、感恩节、父亲节等节日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自己动手制作感恩小礼物,从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等良好的道德修养。
结语:总体来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德育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关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结合实际,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庄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2020,(41):122.
[2]赵建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文渊(小学版),201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