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电子通信信号的干扰与控制

孙桂琴

济南市莱芜区科学技术局,271100

摘要: 电子通信是以电子信号为媒介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目前大规模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活动以及日用电器电缆等领域。然而受限于技术水平,电子通信信号时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进而削弱了电子通信的质量。本文分析了电子通信过程中的各类常见干扰原因,并提出了与其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 电子通信;信号;干扰;控制
DOI:10.12721/ccn.2021.15708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当今社会中,电子通信信号无处不在,大到企业、工厂,小到个人住宅,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自明。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外在环境和软硬件配件的影响,电子通信信号的传输质量出现显著下降。考虑到电子通信过程多数情况下依托网络来实现,其干扰控制也与网络不可分割,并逐渐呈现多维度和分层次控制的大趋势。为便于分析,本文将常见信号干扰因素主要划分为硬件、配置和同频三个大类,并探究了其对应的干扰控制方法。

一.硬件干扰因素及其干扰控制方法

1.1 硬件干扰因素

通常情况下,当电子通信出现故障或不能正常运作时,首先应对其硬件设备进行检测和排查,确定设备的损坏程度。硬件设备的故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射端,确定通信装置的信号发射源有无毁损;二是中间传输介质,当中间的网络连通装置遭到人为或意外破坏时,电子通信信号将不能顺利传输;最后是接收端,其问题与发射端故障相似。硬件干扰的情况一旦出现,通常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系统,导致整个网络的网速减慢甚至中断,对信息传递方和接收方造成各种问题。

1.2 硬件干扰控制方法

管理硬件因素导致的通信信号干扰,一般来说需要相关人员对上述三种故障进行逐步地排除。首先,从最常见和最易于发现故障的信号接收端开始进行排查;其次,要有效利用合适的检测装置来对中间介质即网络连接装置进行检测;接下来就是对发射端的检查,这一步通常需要专业公司和专职人员的介入,普通用户不具有接触权利和访问权限。这一过程中常用到的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网络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流程是在排查故障区域时先切断局域或子网络,等到找到故障区域以后,再不断重复上述切断和检查的过程直到明确的故障点,而这可以使故障排除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基于动态控制硬件因素干扰的目的,必须在进行网络连接之前对接收端预先检查,并在之后的运作过程中设置自动定时装置来尽早发现干扰源头并快速反应。当然,逐年提高投资额度,保障最新型硬件设施的购入和及时保养才是规避硬件干扰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流畅的电子通信体验是依托高质量高水平的硬件设备来实现的。

二.配置干扰因素及其干扰控制方法

2.1 配置干扰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电子通信信号的干扰都不是由硬件设施本身导致的,而是配置带来的问题。配置故障相比硬件故障出现的概率更高,在现象发生时会削减电子信号或阻止通信信号的传递,其过程通常伴随着局域网或无线网络的配置出错和连接失败,以及检测不到信号的现象。尽管相比硬件故障导致的干扰,其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但仍会使工作进程被迫中断,对使用电子通信的居民和企业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2 配置干扰控制方法

当电子通信信号的传递可以通过网线等传输媒介有效传递,但在拔出网线后却无法以无线的方式传播和接收时,则可以判断为配置引起的干扰,而非硬件设施导致的干扰。为了保证通信过程中由于配置导致的干扰得到控制,首要任务是对通信网络中的电子信号进行观测和检查,以便对配置带来的干扰程度进行确认;之后,再通过全方位检测的方式来确认配置导致的干扰范围。但全方位检测对时间和资金要求较高,因此出于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目的,注重平时的日常配置观测,并确保日记录和周记录的连贯和完整,就能以较小的成本来排查配置故障。综合日常定期检测和频道检测,可以将故障干扰区域锁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当前主流的电子通信信号的配置干扰是WEP协议,如果WEP的配置出现错误,则电子信号无法通过无线网络服务终端发送和传递非动态IP地址。这时,无论网络终端采用的是静态或动态IP地址,都会显示为无线网络不能进行访问。另外,网络服务器还会对无线网络的节点选择进行直接干预,用户端口一般接受网络服务器的地址分配,此时如果有两个及以上用户端选择默认配置接入,服务器可能无法正确判断每一用户端所对应的IP地址,造成不同IP地址之间的混乱和冲突。针对上述问题,最简单且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是将每个用户接入端提前划分为不同的区间,为不同区间设立不一样的静态或动态IP地址,有效防止地址之间出现重复。

三.同频干扰因素及其干扰控制方法

3.1 同频干扰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电子通信工作的传输质量会因其整体环境的变动而产生比较明显的波动。目前,无线电子通信的网络传输局限在确定的电磁波频谱内,而不同频谱的选择会影响到频带的宽窄变化,宽窄频带输送功效有显著的差别。也就是说,若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承载频带相似甚至相同时,电子通信信号接收端会无法区分并顺利接收有用信号,这样就导致同频干扰的发生。同频干扰的影响范围很广,尤其对CDMA网络通话的干扰效果特别显著,而这主要是因为CDMA网络通话是依托在分时系统的基础上,无法进行频带的拓宽,导致在网络系统性能落后时出现同频导致的干扰。当CDMA发生同频干扰时,即便硬件设施和配置情况良好,使用者仍无法接入网络系统,会出现无法外拨、通话过程无声等问题。此外,家庭里的老式电器也会受到同频干扰的影响,并通常难以在观察和使用过程中发现干扰,在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对电子通信工作的展开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

3.2 同频干扰控制方法

同频干扰的控制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个方法就是完全消除有用信号中夹带的无用和干扰信号,但因其实现难度较高,通常只能在干扰具体位置明确或传输范围不广的情况下使用。第二个方法则是改变无线网络通信信号的频率,使主要信号与干扰信号处于不同的频带上,而这种调整通常需要涉及到硬件设施的调整和更改,需要专业公司的授权和专职工作人员的全程协助。第三个方法则是有效引入扩频等新技术手段,相比传统方法具有隐匿性强、干扰控制强度高等优点。另外,对于上文提到的使用年份较久的老旧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将轻便的干扰电器设备移动到不影响电子通信的区间,从而遏制干扰波的产生。总的来说,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资源对同频干扰进行预算范围内最有成效的控制,这样才可以保障电子通信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总结

现阶段,以无线区域网为代表的电子通信在日常生活、企业生产和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大范围的应用。对企业生产活动来说,电子通信技术的出现是企业规模化、智能化、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通信基础,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潜力和方向;对居民日常生活来说,电子通信在工作和娱乐两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但电子通信信号的传输却受到硬件干扰、配置干扰以及同频干扰等干扰因素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电子通信技术的日常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前文中提及的几种干扰控制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而具体控制方法的正确选择离不开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判断水平和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假如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积累,则工作能力的低下势必会影响到干扰控制活动的成效。此外,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帮助从业者树立责任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才会以谨慎的心态进行判断和操作,保证干扰控制按照预期效果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正煊. 简析电子通信信号的干扰与控制[J]. 中国新通信,2015,17(13):59.

[2] 陈禹希. 电子通信中常见干扰因素与控制技术研究[J]. 科技视界, 2018, 000(01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