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民族地区中职服装制版“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莫杨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425500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以服装专业为例,对于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举步维艰,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调整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显得格外重要。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专业课程思政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从课程内容本身提炼出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转化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丰富课程教育的内容,让课程内容更加有深度,让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
关键词: 服装制版;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DOI:10.12721/ccn.2021.157118
基金资助: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1CZJ126)阶段性成果。
文章地址:

一、探究背景

中职学生因学业等各方面问题本质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区别,尤其在个人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上有着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影响,这类群体发生早恋、辍学、厌学、打架斗殴等行为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多为我国边远山区,而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因环境、生活条件等多重因素更易造成在个人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上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会影响到学生本人甚至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形中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班主任日常管理及教师日常教学的难度,教学质量得不到更好的保障。服装行业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和人数锐减的背景下,中职服装专业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是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民族地区中职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建设与研究是立足民族地区中职专业教学实际,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也引发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打牢思想根基。专业课程教学中恰当的融入本地区传统民族技艺、民族文化内涵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体现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渗透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爱国情怀等)。体现出民族地区中职专业教学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更需加强学生对于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引导,毋庸置疑,专业课程思政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常态化的途径。

三、服装制版实训课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一)、结合实训操作本身的特点引入技术本身所传承的精神

新课导入时可引入古今服装制版工序发展与演化历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程在服装设计中作用和地位有所了解,增加文化认同感。根据教学环节设计增加一些古今中外服装设计领域中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创意版型设计、当前创新制版技术、制版技术传承故事等作为穿插的思政元素增加学生对于服装专业的归属感。

(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实训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是体现思政元素的途径之一。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优质产品,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制版实训过程中可以从培养良好的制版习惯开始,首先检查作图工具是否完整,再看作图规格是否符合款式或人体造型需求;作图前要规划好整个打版纸的制图布局,避免作图过程中出现超出作图区导致裁片缺角等情况的出现;作图过程中注重各部位尺寸的精确测量与绘制要严格作出要求;样板制作过程中秉承企业工艺要求规范裁片名称、纱向、工艺制作工序符号等标注;上交样板前对样板进行套系数量检查、样板对照检查、规范装订;整理工作台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于工艺、工序的严格要求和匠人的精益求精的品格。

(三)、任务驱动环节设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能力

制版课程的教学环节可以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及个人拓展能力的设计。例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设置制版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促使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以微视频重难点问题的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找出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引发学生对于重难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在团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自学与互学的结合,小组共同完成限时任务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个人拓展能力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体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敢于挑战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向。

(四)、适当的使用反面案例

1、由反面案例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延伸教材的内容,列举学生有可能在操作手法上会遇到的错误示范,从错误示范中让学生观察到失败的结果、有瑕疵的成品。由反面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通过技术解决这些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从视觉和直观上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责任意识。

2、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学生在制版实践环节中会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导致服装样板存在缺陷或版型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点在哪?是因为什么环节引发的失败?是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够自信?害怕错误?如何针对原因及时纠正问题?从多维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我,树立全局观和自信心。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在情感奠定基础。

3、树立良好的实训习惯,避免反面案例结果的发生

制版过程中明确企业在工序环节中的质量和标准要求,通过工序中会发生的反面案例产生结果吸引学生实训过程中的注意力,养成制版各环节的标准手势和习惯,对于反面案例结果有明确的辨别和杜绝意识。

(五)、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实践过程中可结合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恰当的融入本地区传统民族服饰织造和制作技艺、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体现课程教学中所渗透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等),增加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职业素养的培养

1、工作态度

良好的工作态度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任务分配,让学生明确自己需完成的工序的质量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意识。通过企业中制版工序分配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充分感知行业的工作规范和对待工作严谨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实训规范标准

在制版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服装制版在行业或具体企业的技术要求,例如,规定时长内所要完成的套系样板时多少,每个套系样板的质量要求细则有哪些,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明确企业用人标准和生产技术要求,培养学生对技术操作的规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3、树立环保意识

制版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工序制作前要规划好整套纸样的作图区域,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因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的材料浪费、操作时细碎垃圾随意乱扔、工作台面引导学生按要求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制版过程中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实训环境变差,而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恰恰是个人职业素养的体现。

结语

专业课程思政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把强化使命担当作为课程切入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进一步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而非只是依赖思想政治课程)、细化(立足服装专业课程特色,引入体现不同思政元素的案例)、特色化(融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色和技艺)、多样化的目的。为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培养更高素质技能人才打下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上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2017

[2]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江苏: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3] 毕鹏飞,罗萍.《“课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9期

[4]王淑琴 .《实施“课程思政”需要确立六种思维》[J].晋中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11期

[5]王志生,边胜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