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意识的转变研究

刘巍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初级中学,湖北省武汉市,430208

摘要: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促使体育文化这种全球化产物以一种十分快的速度将体育运动价值、理念和精神传递到世界各个地方。特别是冬奥会的顺利举办,使得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重视体育核心素养,并逐渐成为新时期广大体育教师积极讨论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阐述体育意识内涵及特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转变学生体育意识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体育;体育意识;有效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2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导,而行动则是对思想的具体实践”,这一理论不仅能够将“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充分表述出来,还能够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来源、本质与过程。该理论十分适用于初中体育教学。在新课改下,虽然传统体育教学不断改进和创新,但却并未获得显著效果,总是事与愿违,主要原因在于并未寻找到“病根”,无法对症下药。为将该问题彻底解决,培养学生良好体育意识逐渐成为初中体育课程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体育意识内涵及特点

所谓体育意识,实际上就是人脑所独有的对体育学科和体育活动的一个态度控制系统,在人们的大脑中将客观存在的各种体育现象充分反映出来,是人们判断和感觉体育的总和,即人们对于各项体育运动总的看法与认识。体育意识具有如下鲜明特点:第一,内在性。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并不一样,后者属于内在结构,是内隐的;第二,社会性。人们体育意识深受社会环境深远影响,通过各种各样体育实践活动慢慢形成的;第三,稳定性。形成体育意识以后,并不会轻易改变。第四,客观性。一般来说,体育意识是人脑中自然物质属性与机能,同时其来源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第五,能动性。良好的体育意识,不仅可以支配人们对于所开展体育活动与体育的意志和调节情感体验,还可以推动和限制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第六,系统性。作为态度控制系统的体育意识,能够让各态度之间紧密联系。第七,对象性。所有体育意识都是直接针对体育活动当中的任一对象,根本原因其具备主客体相对应的关系;第八,历史制约性。通常来说,体育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是在社会体育能力、社会体育实际需求以及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与进行的[1]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在初中体育教学转变学生体育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自身认知能力

初中体育教师全面加强教育学生体育文化,主要目的是想要彻底改变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认知,并通过认知引发学生态度发生较为积极的转变,以此来大幅提升学生自身应变能力、品质素养、独立意识以及生活能力。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为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和充分认知体育课程,对实践与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进行科学调整,如在班级中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并将“自主健身”这一核心素养合理融入其中,这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健身实践能力、运动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对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先进多媒体设备进行合理借助,将多姿多彩、丰富充实体育知识素材展示给学生,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更直观感受,还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和了解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将学习兴趣向对时间运动的强烈渴望转化。此时,体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学生回答道:“滑雪、踢足球和打篮球、乒乓球都是体育运动。然后体育教师接着问道:“运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说能够改善人的体质;有的学生说可以推动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学生说可以促进机体免疫能力提升。在本节课教学中,体育教师合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对“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程比例进行科学调整。既能够点燃学生踊跃参与实践运动与认真学习体育文化的兴趣,又能够将体育核心素养合理融入本节课当中,更可以促进学生体育认知能力提升[2]

(二)优化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实际上是指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之前体育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习相关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在思想上愈发深刻认知体育文化与体育知识,然后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运动当中合理运用这些文化与知识。例如,在各项体育运动当中田径运动是核心基础,能够让学生意志与体能得到全方位锻炼。初中生十分喜欢足球和篮球等体育运动,若其不具备较强田径运动能力和与良好素养水平,则无法亲身参与足球或者篮球这种对抗性比较强的体育运动。然而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初中生十分排斥和抗拒参与田径运动,因此,体育教师应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让学生对田径这项体育运动文化内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促使学生越发感兴趣于参与田径运动,进而为未来各种类型体育运动教学奠定夯实基础。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可以先表明自己十分理解大家不喜欢参与田径运动的原因,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参与田径运动,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知道答案的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张同学说:“田径运动能够锻炼人的耐力与体力”,王同学说:“田径运动能够增强人的意志与精神。”在义务教育价段,《田径》课程是体育学科的重要必修内容,对于学生茁壮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应以学生心理和认知两个层面作为突破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田径运动,这不仅可以让其核心素养得到良好培养,还可以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三)评价奠定坚实体育基础,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背景下,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强调解放学生天性,鉴于此,产生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从客观层面来看,师生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师生是既有情感又有思想的教学统一体,所以,在师生关系中,情感沟通是至关重要环节,特别是在课程评价这一环节,适时夸奖和赞扬与恰当批评不仅能够让教学效果大幅提升,还能够让缩短师生间距离。上文提到初中生并不喜欢田径这项体育运动,但作为各项体育运动核心基础的田径运动又是初中生需要牢固掌握的一项体育技能。初中体育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充分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并运用课程评价方式来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越来越感兴趣于田径运动。一是开展游戏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展实践运动时,如果直接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各项田径项目,则无法获取良好学习效果,根本原因在于此时并未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学生并不合适做激烈运动。因此,应先组织学生慢跑,使学生进入一个热身状态。热身完毕后,根据课前预案开展小型田径竞赛。第二,将核心素养融入评价中。在一节课中,课程评价是重中之重环节。在整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在重视学生体育成绩的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内在潜能,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帮助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认识,树立强大自信心,以正向评价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3]

结语:综上所述,积极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浅显认识,注重培养学生自身运动能力,可以达到“自主健身”最终目的。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重要性及必要性有更加自主的认识,才能够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充分感受到愉悦和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体育运动,进而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井然有序实施打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加前.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健康行为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2):4-5.

[2]池长惠.加强体育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刍探[J].成才之路,2019(13):90.

[3]屠鲁敏.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8(22):108-10.

作者简介:刘巍,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 生于1993-03,工作单位: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初级中学,单位省室:湖北省武汉市,单位邮编:430208,职称:中二,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