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问题能力需求较强的学科,因为很多基本的概念都太抽象了。所以学生无法将概念直接应用到数学考试的题目当中,也没有办法将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就让许多学生受困于逻辑思维问题能力不足的情况。逻辑能力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加强和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能力与数学素养。
一、什么是逻辑思维问题
逻辑思维问题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对当代学生来说,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自身条件的要求来说,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问题水平。逻辑思维问题能力是指学生可以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点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不管是小学还是初高中,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一个知识体系,那么逻辑思维问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了。尤其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自身就具备很强的逻辑性,那么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问题能力。逻辑思维问题还分为正向逻辑思维问题和反向逻辑思维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充分培养学生潜力和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一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都是因为她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不够,因为数学需要思考,需要日复一日地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水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的,根本坚持不下去,所以就造成许多小学生在初级阶段数学就没有打好基础的现象。目前为止,六年级学生应该在自己的脑子里建构一个数学知识框架或体系,因为本身数学就是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所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将学过的知识写下来,懂得自己都学过什么,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是十分有利的。那么梳理知识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什么关联呢?一般学生对数学知识只有数字印象,仅限于加减乘除,但是具体有哪些加减乘除又说不出来,所以学过的知识混为一谈没有条理,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会产生太大兴趣的原因之一。让学生清楚学了什么之后,他们胸有成竹,就会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哪里需要查缺补漏,自然而然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了。
三、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动手实践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确实更多的靠理解,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不对他进行记忆,所以学生应该在记忆的基础上对他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他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动手操作之后,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立体图形的影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这样,他们马上就要面临初中,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思维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动手制作立体图形,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的海洋之中。比如在学习圆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做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学生在预习课本之后,肯定都知道了如何计算圆的面积,但是学生更应该具备发散思维,想大圆与小圆之差是如何计算的呢?这就涉及了其他问题。所以学生主动操作和观看教师演示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四、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促进思维发散
数学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并不代表数学的题解方法也只有一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思考,懂得会思考。数学题解题方法的不唯一性也从侧面反映出数学学科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让学生积极动脑,尽量思考数学解题的多种方法,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档次。教师除了给学生举出多种的解题方法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找一些经典题型,比平时做的题都会难一个档次的题会拔高学生的思维水。所以教师应该双管齐下,通过不同的解题方法和锻炼思维水平的题这两方面会给学生一个提高思维发散能力与逻辑思维问题能力的途径。
五、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知识都保留着强烈的热情和兴趣,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未知的知识保留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处在奠定思维基础时期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形象化。通过将知识的生动化和形象化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观察、类比数学知识点和数学题型,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能力,因为这更利于学生梳理数学知识框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学习圆的知识点时,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很难想象某些圆的特性。所以教师可以将圆的知识点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能力。教师也可以将某些应用题排练成情景剧,六年级的数学本身就更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某些情景,然后将这些日常生活的情景与数学题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问题能力。比如在学习负数这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下家庭收支状况,比如父母发工资入账多少,水电费支出多少,以及买新衣服、去超市采购支出多少,这样学生就会在进账“+”、出账“-”中理解负数的实质和含义。
六、通过习题训练建立良好的解题习惯
习题练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而对思维逻辑的训练,则要回到训练中去巩固,使学生能不断地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加深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要把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结合起来,使自己能够真正的提高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解题,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面积的解法要与乘法相结合,而在多边形的解法中,要将加法和减法相结合,才能强化和巩固。在习题训练的时候,也不能忽略错题,对于自己的错误,要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要弄清楚其中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在更有针对性的基础上提高训练效果,使解题步骤、逻辑步骤得到规范,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能力。
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建立逻辑思维问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指导,主动地向老师学习正确的建构方式,从老师的有效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发展空间,为提高其他学科和个人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金国.浅议小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周刊,2016f361:195—196.
[2] 於慧敏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8(25):71—72.
[3] 吴莲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Ⅲ.课程教育研究,2019(7):110.
[4] 陈艳珠.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亚太教育,2015(10):24.
[5] 王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求知导刊.202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