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智慧课堂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宗晓

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120

摘要: 新时代的教育迫切呼唤着教学改革创新,智慧课堂便是适应改革创新的信息化产物。现如今,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本研究从教育信息化2.0出发,综述了智慧课堂的提出与兴起的背景,探讨了高校体育类课程运用智慧课堂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智慧课堂建设的相应对策,从而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 智慧课堂;教学改革;高校体育课程
DOI:10.12721/ccn.2023.158212
基金资助:本文系2021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ZC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地址:

引言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现代化进程,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必要趋势。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发展时间较短,对智慧课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结合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剖析智慧课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信息化改革的研究者和教师提供些许参考。

一、智慧课堂与智慧体育

从信息化视角讲,智慧课堂的概念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变化,最早是从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中衍生出来的。此后,随着素质教育和新教学改革的推进,智慧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智慧课堂的研究中,刘军认为未来课堂环境的智慧升级主要目的是构建未来课堂环境及教学发展的数据智库[1]。吴晓如等人认为新一代智慧课堂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2],进而推动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王天平等人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化视角对智慧课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智慧课堂是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智能化运用,将人的智慧与技术智能融合为一体,引导学生充分发展的新型课堂形态[3]。总体而言,智慧课堂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以实现学习者共性和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在智慧课堂中,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发挥着关键作用。

受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在招生时普遍存在“唯分数”倾向,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重视不够,再加上体育学科始终没有较为清晰的学科定位[4],致使高校体育课程处于边缘化地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时曾强调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智慧体育更是成为了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如清华大学的“AtTsinghua”,山东大学的“智慧健身协同创新中心”,山东体育学院的“互联网+”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孵化基地等。为了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国家体育总局也成立了“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主要围绕体育产业科技创新及智慧化研究展开工作,致力于打造智慧体育产业平台,同时还举办“体彩杯”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以“体育+科技”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众多高校也在“智慧体育课堂”“互联网+体育”“智慧体育”等领域进行项目研究和基地建设。

二、智慧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智慧社会建设需要

习总书记曾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我国体育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蒸蒸日上。同时,随着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项目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智慧社会建设进程也大大加快。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和庞大用户群体支撑多种形态的互联网+体育、数字+体育、AI+体育等新业态[5]。近年来,人工智能、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更是掀起一波热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习者新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应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多元化方式的创新为数字课堂和智慧校园提供有力支持,为中国智慧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从新时代智慧社会建设的需要来看,高校智慧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体育教学改革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谈到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难免低下,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不少高校已然尝试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智慧课堂下的体育教学就是通过智慧化手段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变革和创新,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多维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同时,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课堂下的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发挥高校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智慧课堂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提到:“目前中学生体质的数据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一些身体素质指标依然持续下降”[6]。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均表示了国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智慧课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正是顺利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将移动穿戴设备、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大学生感兴趣的高新技术融入体育课堂,充分激发课堂活性,令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通过体育训练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就目前而言,智慧课堂下的体育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新兴形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实践经验相对较少,高校对其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堂学习自主性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反思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这就容易导致前期教师的监管力度不够。而学生对于运动器械使用方法的不熟悉则会成为智慧课堂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威胁,特别是在从事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时,对于如何让学生规避运动风险就需要前期做大量的教学实践;从另一方面讲,智慧课堂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运用高新技术操作智能设备,创新教学模式。而今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一线体育教师年龄较大,他们已习惯传统的体育授课方式,如果不能掌握数据平台、智能设备和智慧系统的使用方法,难免会在以后的智能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纰漏,使得技术与体育教学难以高效融合,容易使课堂效率降低。

(二)智慧课堂建设经费紧张

虽然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信息技术的保障为智慧社会、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校园等领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经费不足仍是当下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智慧课堂是以“云-台-端”为整体架构,创设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并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7]。因此,在智能云服务、教室智能平台以及教学与管理智能终端的建设和改造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特别是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方面,APP的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智能场馆的建设与维护等均需要资金支持。虽然体育课已然受到中小学的重视,但对高校而言,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体育课仍然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智慧化建设投入经费远不如其他学科。

(三)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人工智能通过赋能高校人才培养中学习、教学、管理、资源和环境五大关键要素,在逐步整合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变革[8]。当然,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士的培训与指导。在智慧课堂的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中,数据收集与处理、资源管理与服务、动态评价与分析等过程的实现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专业人才做到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堆砌起来。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大都是老一辈的教师讲授,学术造诣固然很高,但信息技术素养相对较低,使他们在应用智慧教学系统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高校应引进一批真正具有复合知识体系的人才保障智慧课堂安全、高效的运行。

四、智慧课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智慧课堂与体育课程要想真正实现高效融合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智慧课堂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在开展智慧课堂体育课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以辅助他们接受这种新型授课方式,通过师生配合、生生协作等方式对课前学习和课后反思进行有效监控,以理论引导实践教学,丰富智慧课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案例。同时,高校教师应持续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并将其应用到学科研究和课堂实践,在准确进行信息获取、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分享与创造[9]。对年龄较大的教师,学校应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智慧环境下课堂教学系统培训,有针对性地帮助老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上智慧教室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上的差异,同时青年教师也能够学习到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其共同为智慧课堂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互利双赢

要想进一步推进智慧课堂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施行,单靠政府支持和学校出资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企业资金、设备、技术指导及培训资源等优势加以维系,形成校企合作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在智慧环境建设方面(如软件开发、数据平台搭建等)有丰富的经验,不仅可以给予高校体育教师相关培训与指导,为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开展智慧课堂下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优良环境,而且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学生体育锻炼时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保证智慧课堂安全、高效运行;基于共建共享原则,高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库和数据支持,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一支集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头人和专业骨干齐头并进的复合型、研究型的科研团队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高新技术人才是智慧课堂建设的核心要素。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致力于培养一批熟悉体育规律、热爱体育事业,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并可以应用于体育课程的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高校相关部门需制定体育高新技术人才培养规划,参照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此类人才的培养应以体育基础学科、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三方面为主构建多元化智慧体育知识体系,在学习体育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注重青年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体育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和体育产业信息化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协同研究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要牢固树立起人才意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和标准,才可以充分激发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学习动力,切实有效的开展智慧课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五、结论

在“教育现代化2035”及“教育信息化2.0”精神指引下,智慧课堂与学科的融合已然成为高校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动力,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学科更是如此。我们应充分借助智慧课堂所带来的机遇,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选取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改革方法,有效推动高校发展,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智慧课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14-19.

[2] 吴晓如,刘邦奇,袁婷婷.新一代智慧课堂:概念、平台及体系架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03):81-88.

[3] 王天平,闫君子.智慧课堂的概念诠释与本质属性[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21-27.

[4] 赵志荣.学科门类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4,21(6):92-95.

[5] 江小娟.体育产业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科学,2019(07):3-11.

[6] 郭建军,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 刘邦奇.智慧课堂的发展、平台架构与应用设计——从智慧课堂1.0到智慧课堂3.0.[J].现代教育技术,2019(03):18-24.

[8] 刘建德.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人才培养变革的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107-113.

[9] 杨琰,胡中锋.“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04):117-122.

作者简介:宗晓(1994-),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教师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