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培育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思想感情。使学生学习简单的劳动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提升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尊重工作,知识,才能和创造力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它将通过道德,智慧的全面发展,训练大多数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后继者。体育,艺术和劳动长期遵守我国的教育政策。目标:努力训练大多数孩子成为勤奋,善于工作和热爱的优质工人,这是党的一项基本要求。教育的国家。书记也多次表达了尊重劳动,关爱劳动者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劳动模范,劳动精神和工艺的人们思想中。这也指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所有的成功人士在青春期所经历的辛勤工作和锻炼将对其生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有必要在民族复兴时期集中力量对学生进行培训,加强教育指导,实践培训和机构安全。社会主义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的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生产和传播中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跟不上物质发展的步伐,思想和物质不会以相同的频率共鸣,有时会成为障碍。生活的道路上有花朵和荆棘,平坦的道路和陡峭的斜坡,我们的青少年只看到芬芳的花朵和道路的平坦。学生们生活在畅通无阻的道路上,他们中大多只有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才知道知道平稳生活的不易。在遇到困难时,学生们不会自己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将其归咎于我的父母,社会,甚至会爆发极端的行为。因为归根结底,他们吃的“苦”太少了。因此,我们越处于当前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就越需要重视劳动教育并创造机会和条件。要让学生们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内化、提炼、溶解和渗透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从而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形式
有一个小视频,场景是一间教室。老师很面带微笑地问孩子:“用20元钱他们能做什么”。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它们揭示出明显的问题。孩子对20元的理解仅仅是货币水平。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研究深深确立的劳动价值。如果孩子们理解20元的“来龙”并谈论这种“去脉”,那么也许他会更加客观,理性地讲,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是一个好方法。参与卫生清洁,环境改善,家政服务,衣物清洁,植物识别,绿化,花园管理,果蔬种植,水果采摘,农业研究,专业经验等。品味和感受劳动的起伏,教育年轻一代形成和继承中国的优良传统,传承劳动的精神,珍惜劳动的成果,进一步培养和养育热爱劳动和劳动者的高尚情感。
二、提升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通过儿歌、游戏、猜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上课后,老师会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调整为积极的状态,从心理上学习新知识。基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容易通过获取歌曲来集中您的注意力以达到您的教学目的。例如,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劳动课程时,我首先要求我的学生唱“我有勤奋的手,我能做得到的一切——”学生们非常热情地唱歌。我用这种情况问:“孩子们,你有勤奋的手吗?”同学们都回答:“是!”“那么我该怎么办?”同学们开始自由的发言,他们有人说可以刷牙齿,有人说他们可以洗脸。“孩子们做很多工作,你要系鞋带吗?今天我的老师会教你如何系鞋带。”我告诉我的同学们系鞋带,每个人都开始系鞋带。孩子们非常认真的学习如何系鞋带。在教学《认识家畜》时,我在新课上使用了一个谜语:“头上有两把刀,穿着一件黄色外套,走得很慢,擅长耕作”,而且我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
教师必须有清晰的陈述和科学准确的示范。例如,在教学《做风筝》时,向学生说明操作要点和困难。“首先在水中浸泡一块竹子以使其软化,然后再次使用。用刀将竹子切成其厚度的1/3左右,然后将形状切成两半,将竹子连接起来老师说,以正确的方式演示。在演示和演示动作时,减慢运动速度。一步一步地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并能够自行制作,这使学生可以全情投入到劳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合理地使用视听,挂图和其他教具准确,直观的语言,只需花费一半的精力就可以补充老师的语言描述。准确的教学和指导适用于希望通过手工工作和大脑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学生。
(三)课堂教学要生动活跃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状态和语言要自然友好,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教师应灵活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讲解、对话、演示等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操作。它可以改变学生分组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材料、相同的兴趣和目标组成一个新的小组。当今社会,由于专业工种的细化,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劳动阶级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合作的阶级。例如,在“花草栽培”的教学中,这项活动大约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向高年级学生请教,也可以向家长咨询和上网查询。这样不仅可以深化活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充分理解。
(四)走向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外,我们的学生还应尽可能多地从事社会工作,并在与《为烈军属做好事》班级相同的水平上工作。学校大队主动出击,为烈士家属做好事。在大队总部的电话上,学生们在假期被带到了军人家属的陈阿姨的家中,陈阿姨的儿子在部队当兵。当学生们到达阿姨家后,他们就在阿姨家中忙了起来,同学们打扫窗户,打扫地板,打扫卫生,有些学生大汗淋漓,但没有人厌倦大喊大叫。打扫房间后,孩子们又去找陈阿姨说话,陈阿姨也很愿意告诉孩子他们儿子的军事贡献,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听了。在要离开陈阿姨时,学生们向陈阿姨表示敬意,并说:“陈阿姨,你好,我们会再来的。”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加强了学生帮助他人的思想和道德品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应当强化劳动教育,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应当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成为具有正确劳动概念的创意工作者,并成为从事未来社会所需的劳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宏.让孩子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关于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0(29):140-141.
[2]何兰英.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J].甘肃教育,2020(16):57.
[3]麦秀英.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J].中小学班主任,2020(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