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减”政策的概要与解读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持续上涨。2018年,习近平提出学校体育应该把“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涵。2020年,国家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要提升学校体育的高度,并建立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育的教育体系。政策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大方向,推动政策落实“双减”是从现实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项政策,解决家长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冲突、小学生家庭作业繁重难以完成、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焦虑程度严重等问题,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让学校体育重新发挥其主导权。
2“双减”政策提出的新要求
关于“双减”政策,专家提出“三个坚守”,即学校体育要坚守主阵地,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坚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既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要严抓课堂纪律,营造体育氛围和课堂活力。首先,要分析学校性质,明确学校体育的目的,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升学评价标准,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把升学和成绩作为唯一目的,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体育教学。
3 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3.1 应试思想突出
商品化社会中,知识被商品化,成了交换物,人们学习的目的不是提高认识,而是为了分数、学历和证书等,学习的意义被异化到极致。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唯一机会,“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口号反映了当前教育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的现状,这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体育课不在升学考试范畴,导致其不受重视,成为副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恶性竞争和内卷化问题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教育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3.2 课程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体育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而关于体育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少有涉及。行为层面上,学生对于一项运动技术的理解是在比赛中或环境有所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运用这一技术或技能。不同学段“一跑到底”、足球“一踢一停”、排球“一发一传”的现象,虽然涉及项目多,但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到大学还不能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以篮球为例,小学体育课上,篮球板块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三步上篮等基础技术动作,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到大学体育课上,还是学习篮球基础技术,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深度不足,学生无法理解所学技能,更无法体验运动的乐趣。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体育课作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应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多样性和趣味性,忽略了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度较低。中小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部分教师无法利用好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加大了城乡区域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当前,体育课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体育课频率低等,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全面地关注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4“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
4.1 重树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非主课”“唯分数论”等片面观念,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相比于传统教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放羊式课堂基本消失,但转而形成了应试课堂和任务式的现状,距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仍有一段距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挥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合适的教育既要考虑客观的考试要求,也要考虑学生个人的主观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将每个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体能水平、运动基础等因素纳入教学考虑范围。体育教学要能够从个性中总结共性,从共性中挖掘个性,既要有共性的发展,又要有个性的提升,将“以知识技能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形成“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与思想。
4.2 改革课程内容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体育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出发点,教学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既要注意横向拓展,也要加强纵向深度学习,避免反复学习基础技术。采取学习进阶中少而精的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整合,围绕核心理念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度,从而科学地安排课程内容。另外,内容的安排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挑战性、趣味性,这也是竞技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要使比赛常态化。只有将基础技术运用到实战中,才能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切身体会体育比赛中的合作与竞争、成功与失败,实现以体育人。
4.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下,出现填鸭式、灌输式、统一式等现象,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明显的区别,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热身后开始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才开始练习,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能维持15~20min,到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难以集中。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内外的自我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趣味性,将游戏法、比赛法、情境教学法等贯穿于教学中,要多元、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可以借鉴美国的SPARK课程,把儿童的运动、游戏、娱乐结合起来,生动的互动教学形式和新颖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翻转课堂、走班制等组织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5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是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决策。与小学阶段关系最为密切,是学校体育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小学体育要把握好这次机遇,根据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育人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体育类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锻炼的习惯和参与锻炼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为增强国民体质,建设体育强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2):82-85.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