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困境
(一)纵向衔接困境
纵向衔接指的是小学与中学体育课程的紧密衔接,虽然小学和中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相较于高中、大学更容易实现,但在实践中如何保证各个环节紧密度,依旧是难点所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认知差异让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闭合性有所不足,无法持续地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纵向衔接困境的妥善解决成为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条件之一。
(二)横向一致困境
横向一致强调在省属中小学同一学段的体育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以此来按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要求,做好课程调整。但长期以来,各学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角度出发,内容安排多是以教师的自我认知为主,教师对课堂环境和内容进行具体安排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也让这种横向一致成为空谈。
(三)形式联合困境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搭建,还需要做好形式联合,指的是中小学的校内外学、练、赛的有效融合,塑造具有合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空间。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性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重课堂,轻课后;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形式联合目标的达成,需要家校合作空间的建构。显然,目前的形式联合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协调性和关联关系存在问题[1]。
(四)普及应用困境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并非短期内可以达成的目标,而是在一个教育周期内需要不断去努力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继承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和关键思想,让一体化课程体系有效落地。目前,大部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一体化课程体系正处于实践探究中,普及率不高,应用实践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优化路径
(一)实现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的统一管理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不足,教学整合的研究模式将学生课外活动视为课堂发展过程中的有机补充,使学生所有的体育学习活动都能适应课堂教学过程。例如,课外学生的自主实践不再是对自我实践的简单改进,而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过程,通过实现“授课内外一体”,使本来宽松的体育课外活动围绕授课紧密结合,进一步统一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避免学生练习体育的时间紧张,逐步使教育方式、手段一致,建立比较完整稳定的体系。比如在篮球课上,教师应当明确该教学内容的重点,运用适合该教学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实现本段目标,并明确其他各段教学内容、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掌握情况及篮球技术运用情况等。这样的内容具有持续性和扩张性,目标实现有前进和提高,评价有统一性和变化,能帮助学生更快、更系统地掌握篮球技术,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热爱篮球运动,能够欣赏篮球运动。
(二)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的调整
如今,许多体育课已经成为纪律课、安全课、教学课和教师开设的技术课,这使很多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任何运动技能的掌握是连续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不是一个机械的模拟演习,而是一个主动探索过程。该方法的调整强调实践教学理论的教学理念第一,并加强理论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课程的教学探索多元化模式[2]。例如在小学游泳课上,在游泳实践前在游泳课堂上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观看游泳技术视频等,学生可以初步建立运动技术的一个完整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游泳技术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直观印象,强调思想的探索性。神经系统响应定向,激发学生的求知和竞争欲望。
(三)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方法创新和创新的加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教学发展的动力,体育教师通常选择将实际训练与发现和接受相统一,在这之上,更加积极广泛地选择“生教生”和“师教生”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情境教学和自主学习,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比如,某小学的跳绳项目,先设微课让学生上课前学习,然后组成跳绳小组,每周开展跳绳特色课程,每年开展校园跳绳狂欢节,跳绳始终贯穿学校体育活动各方面,形成全员跳绳的体育特色。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一体化体育校园”
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不光是文化课需要打造智慧校园,体育课也应该加入其中,现代中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也愿意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利用人们熟悉的信息平台或应用程序开展教学,使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更多元化。比如,在学校平台上,智慧校园可以定制展示个性化首页、空间模块、应用功能等[3]。而且,针对教育环节的各种角色,智慧校园平台还可构建不同的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同时还支持区域教育厅等教育合作伙伴自有系统的接入,支持与教育局及学校现有系统的数据同步,构建了体育教学中基于微课程的课堂模型,提取中小学体育微型课程的资源基础,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解决衔接问题,实现体育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在中小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开展时,中小学体育课程各学段之间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教学内容大多重复;各阶段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也缺乏衔接性,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关联性;中小学体育师资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该学段的教学,对相邻学段的体育教学知之甚少。相信,随着教育部重大课题的完成,这一现象应该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国华.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9):150-151,154.
[2]郭娟.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9):13-14.
[3]张睿.家庭与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2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