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究

​张风尚

河南省新乡市一中,453000

摘要: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早期应试教育得到了根本性的促进和完善。当前,我国各阶段教育都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所以,在当今教育中,基于学生基本素养发展的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是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但是,在提倡学生基本素养文化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法治与伦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基础素养培养的教学定位,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提高高校德育与法治教学效果。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14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等相关概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以往,只注重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已经被彻底抛弃。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本质作用和实质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的道德价值观、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基本能力,是教育的本质目标。从整体上看,学生基本素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初中生,他们正处在青春躁动的时代,他们已逐步开始与社会和世界进行初步、深入的接触。这一时期的初中生一方面对自尊与自我实现有了新的认识与要求;一方面,他们初次接触到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人生和未来都深深的迷茫和迷失。所以,处于这种矛盾状态的初中生急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个人价值观。那也是道德和法治的基本含义。所以,我们必须学好这门课,以促进学生本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与建立。

一、道德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基础学科素养,就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一门学科后形成和掌握的学科内容的基本收获,这是课题的真正价值所在。在伦理与法治课程方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其基本素养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在品德方面,要求学生有高尚的品德,恪守中国公民的公德,严格的要求自己,爱自己的国家,传承中华文明,助人为乐,善待他人,诚实可靠。在健康生活方面,学生应该能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拥有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善待自己和群体,在法治理念上,要求学生遵纪守法。

二、道德法治核心素养的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指导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和个人素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英语和数学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更加重视德育。本学科的学生要重视基础识字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有效地实现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综合素养。个人素质和道德价值观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关注德育与法治课程中的基本素质文化建设,对于指导当前的教育与教学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教学的现状

1.模式落后,效果不佳

由于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德育与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模式落后,学科教育目标不能有效实现。达到了,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一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理念稍显落后。有一部分的教师对德育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德育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差,多数教师仍采用片面、学生被动听课的应试教育模式。

2.目导向标不明,教学的内容空洞

除了教学模式的问题,在德育和法治课程中,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在大多数伦理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只为教而教,一味的强制宣讲,内容空洞乏味,无法引起学吸引学生上课听讲,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有多糟糕。不过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明了,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教育目标没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认知领域。

四、该怎样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建议

1.聚焦基础素养文化,加强教学方式改进

首先,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需要充分认识德育和法治课的重要性,并且还要认真对待,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德育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全面确认以素养文化为基础的教学策略,正确认识到师生在教育中的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指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用当前先进有效的教学工具,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教学过程带入生活、道德与法治,提升教学价值.

2.联系实际,对实际困惑进行引导

在德治教育过程中,要依托教材,积极拓展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这样,教学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可以在他们自己的认知领域中以多种方式理解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将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更大的共鸣和接受结合起来。此外,现代社会有许多方便的获取信息渠道。

3.将生活融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

实施以生活为中心的法治教学模式,必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初中生的生活方式教学也是教育内容、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来源。为了与时俱进,教师应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并根据教育目标综合理论知识。生活中的教育内容使过去的事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法治道德课程的积极性,强化自律和行为规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讲授学生成长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它也是班级德育模式和法治精神的集中体现。

4.利用提问,开展教学活动

提问是一种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的的好办法,还可以贯穿课堂教学过程。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作为提问者,教师必须得在研究过教学内容后,找到合理合适的切入点,并且用心设定符合教学目标还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然后再设置相对应的情景,让问出来的问题实体化、符合实际。伦理与法治课堂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待探索。教师要用心的去挖掘,去引导学生关于探索问题的路径,以便可以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结语:

初中道德和法治的课程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优秀的观念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教育教学非常注重学科基础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面对初中教育师德与法治教育的种种问题,要以学科基础素养为先导,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始终都在牵引这学生的兴趣和负面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和形成良好优秀的高尚品德、坚强不屈的好人格、积极向上且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2]苏慧.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24):63-64.

[3]林芝.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初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