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石雨欣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410331

摘要: “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新闻+传统文化、新闻+民族文化、新闻+时代文化、新闻+红色文化的“新闻+”教育理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必须充分把握全媒体的内涵和特点,针对新闻传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完善应用技能教育机制。本文主要分析了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高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职新闻传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对策,希望能够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科研力度,创设实践实训平台,培养复合型、高水平的新闻采编播人才,逐步适应全媒体背景下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学生适应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词: 高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路径分析
DOI:10.12721/ccn.2024.15706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媒介融合渐成不可阻挡之势,全媒体的概念随之出现。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四全”媒体,即全息媒体、全程媒体、全效媒体、全员媒体,从形态、时空、功能、主体四大维度科学总结了全媒体时代的若干基本特征,判断了新媒体全面崛起后的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充实了全媒体的内涵。

一、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是深化对新闻传播实务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闻传播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维度。学科的特质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对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相较于“形而上”的新闻传播史论等基础学科知识,与新闻传播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的新闻传播实务属于“形而下”的层次,发挥着勾连理论与实际的作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启示与实践智慧。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实务课程包含大量方法、案例以及新闻采写编评、摄影摄像、视频拍摄剪辑包装等实际操作技能的讲解。这些实务知识的理解、消化和领悟需要借助实践教学来进行检验。而学生唯有借助丰富而多元的实践训练方能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内涵和技能要领。

(二)实践教学是增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主体性的核心环节。

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同时专业核心素养和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培养。实践教学赋予学生主体性,促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创造者和应用者。通过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多媒体制作等系列工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新闻传播环境中锻炼技能、积累经验,培养新闻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实践教学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素养,为他们进入职业领域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精髓,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人潜力的平台,不仅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也是塑造学生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精神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实践教学是实现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对地方院校而言,培养服务于地方、契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新闻传播工作者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本位究其本质应该体现在与时俱进、出类拔萃的实践能力方面,即具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晓新的传播手段和信息技术,善于运用新兴传播渠道,能完成全媒体、全流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水平。实践教学的突出作用体现为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借助专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各种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一方面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展思维能力,锻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新闻采、写、编、评和全媒体内容传播等实际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媒体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应对日益变化的新闻传播行业的要求与挑战。

二、高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法。

全媒体背景下,负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领导和教师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充分把握和科学分析全媒体形势下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既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又要推进和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逐步推进“微创新”。教师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行业动态化就业态势,准确把握学生应具备的新闻传播知识和新闻传播技能,科学构建更加规范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加大师资建设力度,优化课程设置。

一些高校纷纷结合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良好形势,科学设置和优化自身的学科建设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对自身的实习实践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未来同样要针对全媒体技术性强、互动性频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况,优化人才培养理念,调整理论课、实习实训课程的结构和比例。

(三)高校要组织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开展深层次的实习实践活动。

深层次的实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全媒体开展新闻传播的专业技能,使其获得规范化的训练,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越来越专业。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内容编排和传播规律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全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工作。

三、高职新闻传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一)借助互联网教学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高校纷纷开启网络教学,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搭建学生作品展示平台,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课程支持和教学辅助,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向主流媒体平台。顺利复课后,高校仍然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的实践实习。学校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新闻传播设备,创设实训教室,让学生在模拟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相对正式的氛围,循序渐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创建实习基地

学校也可以联系相关单位共同创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强化现场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同步进行新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真实地与观众互动。教师或专业人才要实时监看监听学生的新闻传播活动,点评其临场表现、反应速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不论是直播活动,还是学校的新闻传播教室,普遍设置了回放环节,这些充满个性化特征的“数字作业”,同样能成为学生复盘以及参考的重要资料。

总之,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正创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路径,逐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高校要适应新闻传播的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淑娴. 新闻传播类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与探索[J]. 传播与版权, 2023, (12): 106-108.

[2]窦玉英, 付超. 审美化教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科技风, 2023, (14):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