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的运用对于数学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数学有着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等特征,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成为了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度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则将学具教学运用与小学数学中。数学学具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学具教学可以让学生强化自身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具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则需要运用学具,让学生在学具的帮助下学习数学,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基于信息化视角,运用学具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但是,由于数学课程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去接触数学问题,使其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对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逐步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直观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不能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知识来理解,而且有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很难借助语言来进行清楚表达。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直接展示的优势,促进学具对课程重难点直观性的展示,以此降低学生思考难度,为其重建数学学习的信心,也让学生对信息化视角下的学具教学产生兴趣,提升其数学学习体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时,小数点的左右移动位置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深入理解的难点。小数点的移动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薄弱的学生,若要让其通过教师直接的讲解,去进行自我消化,以掌握这一知识点,是较为困难的。学生的思维转化和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简单的直接性思维,很难在大脑中自主构建出移动过程。这时,教师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小数点移动过程制作成动态的变化过程,并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基于此,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实现有效运转,从而能够熟练掌握移动时的过程以及移动后的结果。例如,将小数1.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教师可设计将屏幕中小数点瞬间放大,再变换出不同的人物头像,然后转身向右迈开一步走,到了数字2的后面,这时人物头像又开始缩小,变为原有大小。这样的动画场景,为学生展现了学具的生动、活泼及有趣,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使其能够专心投入到观看与思考当中,很快便通过对学具的观察利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在案例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将小数点转化为动态的人物头像,模拟了人的形态,使学生感受到学具运用的趣味性,从而掌握了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和结果,深化了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认知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二、巧用学具,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很多数学知识需要依靠具体化方式讲解学生才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方式往往与理想存在偏差,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数学知识。为了促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则可以引进学具进行教学,降低知识的抽象性[1]。具体来讲,则是教师进行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学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索学习,促使学生得以自主操作学习,并进行知识的想象与推理,形成数学思维。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识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形成,并有哪些形成的要素,接着在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过程当中,结合教学用具,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以此促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首先,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形状各异的四边形硬纸片,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共同点。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暗示,指导它从边条和角数出发。接着,学生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图形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之后教师则可让学生进行测量,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探究,总结出图形的特征,接着测量出特殊的角,如直角等。在教师的教学之下,学生们则可以初步形成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并可以初步掌握这一知识,这时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知识的讲解。比如一些四边形边长相同同时具备直角,则这些就是正方形。在讲解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图形产生全面的学习,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深度的探究,问题如下:同学们你们认为正方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请仔细观察并总结。在后续的教学中,由于前面教学中的教学铺垫,学生已经形成深度的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则可以引进学具,将正方形的特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促使学生深度掌握。
三、找准时机让小学生进行学具操作,驱动学生数学深度学习
小学生思想上没有发育成熟,课堂使用学具过于频繁,会使他们认为学具是玩具,分散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小学数学老师在恰当时间内让小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反而会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准时机让小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使小学生自然而然深入探究知识[2]。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的教学内容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书的长度进行相应的测量。由于小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基本的测量要素,即便经过多次测量也不会得出一个较为精准的结果,而且还会频频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小学数学老师将一把刻度为0且有磨损的直尺交给一个举手做测量的小学生,让小学生思考如何用这把直尺对数学书的长度进行测试。经过多次尝试后,小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刻度为0的直尺虽然磨损,但可以将刻度1做为测量的起点,甚至可以将直尺上的任何一个刻度当成起点。然后将起点到终点的数字相减,便可以测出数学书的的最终长度。然后数学老师拿出一把长度比刚才要短的直尺,由于刻度上存在的数字相对较少,这次小学生测量的难度增加,但将短直尺反复测量数学书后,小学生依旧可以测量出最终的数值,并且发现一个测量的结论:短直尺刻度数字相加后才能得到一个关于数学书的准确刻度。在这种学具操作下,学生会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最终方法,提高对测量的认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眼中,小学数学难度是不同的,只有充分意识到小学生眼中的数学是什么样子的,才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制定出科学的学具使用策略,在备课时、教学中皆进行系统思考,将学具使用方法进行总结,使学具作用与价值发挥最大化。最终学生在学具辅助教学下,数学思维、综合能力等都得到培养,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寇德民.从学具操作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2020(29):204.
[2]王永斌.巧用学具,建构小学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