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导读法在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钱梦龙的课程实录为例

​郑茹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淮北市,235000

摘要: 随着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提出需要不断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覆盖面等相关要求,表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自提出至今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傲然屹立,并且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具有极大的关联性,由此可见导读法对研究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来探究导读法在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导读法;阅读教学;钱梦龙;课堂实录
DOI:10.12721/ccn.2022.15717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中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环节都是紧紧围绕语言文字来展开的,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所以,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亘古不变的重要话题,可以说占据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距导读法提出至今虽将近四十年,但基于之前学者对导读法的研究,钱梦龙课堂实录的分析以及当代教育背景之下反观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导读法的形成及基本内涵

导读法的形成以及定型与钱梦龙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年时期,他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师范培养,但也正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师范理论所形成的教学上的思维定势,才能造就他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和揣摩自己感兴趣的古诗文,从而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并为他以后的教学风格奠定了基础。在他正式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便将自己自学古诗文的方式运用到教学上来,他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否学会怎样去学习,而不只是关注学到多少知识。因此他认为在上课之前,课件要做的简洁,因为课堂上很多东西是生成的。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是在1979年他上的一堂公开课上,他像平时一样采用“导读”的方法来教授《愚公移山》一课,运用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开启这堂课。首先,以朗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情况,开启新的课堂,随后进入教学过程。贯穿整堂课的亮点是采用了“曲问”的教学方法,每个问题层层递进,不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依据学生的思维适当的牵引。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养成了学生的思考的习惯。这节精彩的课堂出乎意料的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他也因此被评为特级教师。

导读法的具体名称为“三主四式”导读法 ,其具体含义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三主和四式,三主是指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点:从知识的学习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对知识的理解来看,学生在课堂中是思考的主体;从对知识的掌握来看,学生是运用的主体。总的来说,是着眼于学生会“学”。什么是教师为主导?这里的导指的是引导,老师走进课堂就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要做到“时时不忘放手”,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的自由思考可能会造成漫无目的的胡乱猜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导”,使学生“脱缰”的思维回归文本,避免偏离课文学习的轨道,引导学生在详细咀嚼文本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什么是训练为主线?训练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习巩固知识。四式是指自读、教读、复读、练习,四种教学形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以及操作。自读是自己独立阅读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给予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复读是指在老师复习性的指导下进行阅读,通过反复阅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将学习到的知识巩固并吸收。练习是指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以达到强化记忆,促进迁移的效果。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导读法与传统授课的很大不同就是将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导读法一经使用,便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

二、当今阅读教学的现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教学活动,阅读学习也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都还是处于单一的模式化教学阶段,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可能会错失提高语文素养的黄金时期。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的根本理念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从而达到不用教的境界”,因此基于对阅读教学的现状的分析,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指导意义呼之欲出。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目标的参考维度,但在当今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的中心还是只局限于“教”上。把一篇课文单纯的当作文章来讲,总是按照展示课题一作者介绍—初读课文—段落大意一中心思想一写作特点的固定步骤进行授课,一如既往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分析立意等进行模式化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按照教材或是机械的分析试题的现象。这种模糊的教学目标,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加重灌输式的教学,不仅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得不到提高,而且课堂的气氛会长时间处于枯燥乏味的状态,学生思维不能灵活的转换,学生同样也体会不到在多维视角下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阅读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方面

由于在教学目标方面设定较为模式化,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课堂冲出现的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很难得到有效的总结和引领,有的教师甚至代替学生理解感悟所学内容,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很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科学的方法,有效的引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三)教学评价方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目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但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时要一昧的鼓励学生,而是适当提出问题和要求。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的评价都是“很好”、“不错”、“你回答的很详细”这样笼统的评价,学生虽然收到鼓舞,但也会由于这样的评价不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进一步提高,阅读思辨能力也难以提升。

三、导读——实实在在的教会学生读书。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一种颇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法,一种引导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自读能力的新型教学法。”三十多年来,语文教育界推陈出新,各种教学观念异彩纷呈,但可以肯定地是,钱梦龙先生等老一辈教学名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艺术并没有过时,而且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种种异化现象仍发挥着重要的纠偏以及了匡正作用,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其作用不可忽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语文,能够运用好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学生是否能从一节阅读中真正有所收获,是值得每一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从钱梦龙老师的课案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的重大价值。钱梦龙先生认为我们所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最主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热爱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钱梦龙先生把这种教学理念作为教语文的根,因此从钱梦龙的课案实例来探究如何将导读法落在阅读教学实处,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明确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认真研读文本,避免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其次,贯穿导读法始终的一种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因此从导读法中能充分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语文导读法意在培养学生的自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对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理念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自读”是“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体现,钱梦龙先生说:“自读,不是预习,而是一种以培养自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训练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借助工具书,由表及里的探索文章的语言,品味文章传递的感情,这样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教师的“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例如钱梦龙老师在上《论雷锋塔的倒掉》这一课时,便是通过先让学生以自读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来展开教学,课堂伊始围绕生提出的“从本文的标题看,是议论文,但跟过去学的议论文不同,写的有些杂乱,究竟是什么文体?”这一问题展开。随即老师通过学生的思考方向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教师逐渐依据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生1的回答:“文章写的都是雷峰塔倒掉的事。写《白蛇传》的故事,写吃螃蟹的故事,都和雷峰塔倒掉的问题有关。”,最后解决问题:“这篇文章看起来是有些‘杂’,但是‘杂’而不‘乱’这种文体就叫做‘杂文’”。整个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收获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准确引导,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钱梦龙先生认为课件尽量要做的简洁,不要把教师的意图直接显露出来,因为课堂上很多东西是生成的。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的教案写的满满当当,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往往会被学生的“奇思妙想”搞得猝不及防,这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教师在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钱梦龙先生在教授鲁迅的《故乡》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一位学生提问:“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这一类的问题如果出现在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应该会觉得没有教学价值便搪塞过去,但是钱老师却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思考:生答:“娃娃鱼”,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见过没有?”生:“没有。”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通过这样准确的引导,不仅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做到了将问题与文本联系,从而使学生感知到闰土这一人物的真实形象。可见,教育机制在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精准抓住学生回答与文本的联系,因势利导,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掌控课堂,这样不仅学生得不到思维训练,也会导致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断减弱。

(三)教学评价: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纵观钱梦龙先生的课堂教学实例,除了富有情趣而有实效的提问方式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也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离不开教师的多元评价,真诚的赞赏,适当的纠正,这样才能奠定一个民主,平等,高效的课堂,营造一个活泼灵动的交流氛围。例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学中课堂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们课前的自读笔记从“想的深”、“看的全”、“读的细”几方面加以赞赏,从多方面评价自读笔记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收获了自己劳动成果的反馈,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赞赏,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在探究“增长了‘我’的坏脾气,使‘我’越来越看不起人”这句话中“人”指的是什么人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并不是很准确时,钱梦龙先生并没有简单粗暴的否定,而是适当肯定,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钱梦龙老师以不断激励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树立主动思考和积极思考的自信,不断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新的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导读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反思

自提出至今,导读法有大批学者以及教师高呼支持的同时,不免会夹杂着不同的声音。首先,很多人觉得利用导读法会将教学课上成训练课。认为在导读法的课堂中很难看到语文课“人文性”这一特点。其次,将课堂交给学生,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负担加重,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自然需要查找大量的相关问题,才能找到课文学习的重点。这些任务量可能会造成学习的压力。再次,课前的自读,以及课堂上不断的让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种方法,是否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否跟上学生自读的质量如何?发出这些疑问的人比比皆是。其实,对这些疑惑最好的回答便能从钱梦龙先生的课堂效果中看出。语文课程基本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很多教师将此作为教授语文课程的一个定律。当然,钱梦龙先生也是这样。从钱老师的课堂实例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怎样引导学生揣摩文中语言,感悟文中作者表达的意图,很少能明显的看到人文性的教育,那么便有人发出疑问,怎么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就上升到什么是语文素养的问题。钱梦龙认为语文素养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这三个方面都与语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有关,没有明显的思想道德的联系,但是他却能收获一堂堂优秀的好课,那是因为他能抓到语文教学的重点。他认为语文课程性质在描述时工具性在前,人文性在后,说明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以及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阅读之后,自然会在文章中有所感悟,从而获得人文教育。其次,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是否会造成学业压力,这也是一个可变的因素,教师在布置自读任务时加以适当引导,也可以减轻此类担忧。最后两极分化的现象其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是现如今大多数教师不断探究的方向,也需要教师在利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加以适当引导,以减轻此类现象的发生。

五、导读法教学理念之展望

虽然导读法提出至今已四十年左右,但导读法这种教学艺术却永不过时。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教材的选文还是编排上都非常重视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对接,强调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部编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阅读部分就体现出“教读”和“自读”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这一点正和导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每位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方式提出的年代久远就断定这一教学方式是否有价值,而是根据教育、教材、教学的发展来反观这些教学艺术的再造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其合理地与教材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中,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钱梦龙.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陈军.论“点拨—导读”阅读思想模式的时代精神.中学语文教学.2019.3

[5]陈惠.韦冬余.陈凤.钱梦龙语文导读法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大学语文建设.2021.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2017

[7]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课 程·教材·教法.2014(8)

作者简介:郑茹(1997—),女,汉,籍贯:山东日照,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