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职俄语教学探索 - 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俄语课程为例

丁爱静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430205

摘要: 课程思政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高职教育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职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巨大推力。本文浅析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俄语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难点及切入点。
关键词: 高职俄语;课程思政
DOI:10.12721/ccn.2023.15706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课程思政改革顺应中国特色教育的发展趋势,助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是中国教育发展和需求的必然结果。那么,为实习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俄语教学如何挖掘《走遍俄罗斯》教材中思政教育元素,继往开来呢?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俄语人才的培养发生了变化,需求从传统的工具型、综合型人才向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变。因此,应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水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在此趋势下,俄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将思政元素和课程元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俄语课程才能继往开来,不断创新。

1  课程思政在高职俄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俄语课程思政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贴标签”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课。尽管不他们的内涵价值不同,但在育人问题上,它们相互配合,齐头并进。

俄语课程是中俄合作办学班非俄语专业零起点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其学时多(每学期理论课时216节、实践课时136节)、教学时间长(三年)、学分比重高(15学分每学期)、教材难度大(《走遍俄罗斯1-4》),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俄语课程,实现俄语课程知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深挖俄语课程中的思政灵魂,借助语音、图片、微助教、问卷星、视频等形式,将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实现学生在掌握俄语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深刻、更有效地领悟思想政治精神,为中国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课程思政教育是俄语课程教学自身的需要

语言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思想表达、交际的纽带。外语学习在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俄语人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深挖课程中承载的思政元素,将俄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认识感知外国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更要对本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行成正向效应。因此,俄语教师在讲授俄语课程时,要发挥教学主体优势,挖掘该课程本身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思政元素,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通入课堂教学中,行成协同效应,通过中俄文化交融与碰撞,让学生了解中俄文化性质和价值观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课程思政在高职俄语教学中的难点

2.1 俄语课程教学目标因素

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课程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及能力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标准及方法。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俄语课程而言,知识目标是学生掌握日常词汇、常用句型及基础语法,熟悉基础的的翻译技巧,掌握一定俄语听说技能,在日常活动和俄罗斯留学时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而技能目标是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化背景,拓宽眼界,将学习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偏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忽略了传授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素质目标的导向作用,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得到推广。

2.2 学生因素

为响应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武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于2019年联合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中俄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完成专科教育,后二年前往俄罗斯完成本科学习,而掌握俄语是赴俄留学、完成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见,俄语作为出国留学的敲门砖,沟通交流的工具,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俄语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缺少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意识。受学习功利性的限制,制约俄语课程思政开展。

2.3 教师因素

俄语教育是一种育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所有教师需共同参与、齐心协力。而在一些高校中,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属于辅导员、思修老师的工作范畴。辅导员、思修老师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而不是唯一力量。长期以来,大学俄语老师侧重于传授俄语知识,而无意识挖掘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过程。因此课程思政难以展开。

3 课程思政在高职俄语教学中的切入点

3.1 遵循学校“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俄语课程是中俄合作办学班核心课程,俄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应更切合学校“课程思政”制度体系,以课堂为平台,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都要融入思政元素。俄语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意识往往关系到“课程思政”课堂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要拓宽渠道,如增加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教学研讨会、论坛及会议等,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

3.2 坚持俄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

“课程思政”体系以课程为依托,挖掘各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思政课程相区别。

顺应中国特色教育新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融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风向。充分挖掘《走遍俄罗斯》教材中的蕴含的思政思想,课堂设计时要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取向、爱国情怀,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挖,对已有的思政元素进行进一步强化,从而使俄语课程体现出时代性。例如,讲授莫斯科国立大学及其创始人莱蒙诺索夫生平时,对比着介绍北京大学及其第一人校长蔡元培先生。在学习俄语、了解俄罗斯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土文化历史的了解,明白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增加民族认同感使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的接受者,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3.3 发挥俄语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位,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当好“大先生”。在俄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俄语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为人师表,做好示范,以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知识、阅历、智慧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结语

俄语俄语课程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更能够发挥育人功能。基于目前俄语课程思政所面临的的问题,俄语教师要根据学校“课程思政”的整体要求,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安秀梅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11):89-90.

[3] 何芳 . 都宁 .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探析 [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8,3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