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肛肠类疾病为肛瘘,是指:切口引流或直肠肛管脓肿引起的后遗症,具患病率高、病程长及预后差特征,分析病因尚未明,与肛管外伤、肛周脓肿等因素有关,患病后呈分泌黏液、疼痛及肛周肿胀等表现,病情加重引起肛门失禁,影响日常生活。目前治疗此病以手术为主,切除病灶、稳定病情,但肛周因存在大量神经元、术后引起肛门疼痛,增加身心痛苦,故早期给予护理办法尤为重要。王巧[1]证实,口头宣讲、病情评估及口头宣讲等均是常规内容,虽可协助了解疾病、但疗效有限,未获得患者青睐,鉴于此,本文分析综合护理用于肛瘘中的价值,汇总: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肛瘘患者,研讨组(45例):男女比例24:21,年龄22-49岁,均值(35.14±5.19)岁;病程1-8年,均值(4.31±1.15)年;参照组(45例):男女比例25:20,年龄23-50岁,均值(35.29±5.24)岁;病程1-9年,均值(4.53±1.26)年。P>0.05、可比较。患者知情、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口头宣讲、病情监测及常规指导等。
研讨组(综合性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记录患者基础资料,根据教育背景,通俗阐述病因、术后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等,协助其了解疾病,并用问答的形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明确焦虑、抑郁情绪产生原因,给予对症心理疏导,也可辅助音乐、眼神及肢体接触等,转移疾病注意、提高配合度;
②疼痛护理:术后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主诉轻度疼痛者,给予面对面沟通、播放轻柔音乐及谈及感兴趣话题等方式,转移疼痛注意、并做好隐私保护,且保持轻柔的动作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提高配合度,若伤口、敷料有粘连现象,给予温热无菌溶液浸湿后轻轻的揭开,避免发生感染,且主诉剧烈疼痛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缓解;③排便护理:术后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于半流质、普食,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摄入,达到促进排便目的,避免便秘、大便干结刺激肛门,若患者出现排便障碍,引导其正确排便,平时禁忌用力排便、憋便及长期蹲厕等,必要时不保留灌肠处理,且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评估两组自护能力(参考“自我护理能力评估量表(ESCA)”,总分172分,得分越高越好)、疼痛程度(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总分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得分越低越好)。
并发症:统计两组出现感染、便秘及尿潴留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表整理,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n(%)],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干预前比较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干预后与参照组比较,研讨组ESCA值更高,VAS值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临床指标比较(x̄±s,分)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2.2 并发症
与参照组比较,研讨组并发症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2],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肛瘘患者中具可行性,分析发现:①给予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可协助其正确了解疾病、掌握病情的前提下接受治疗,消除疾病盲区、改善患者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刺激性、应激性,减缓心理负担,稳定情绪、协助树立乐观心态,可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②加强疼痛疏导可减轻疼痛,做好隐私保护、轻柔的动作更换敷料,可避免伤口感染,并协助取合理体位,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术后恢复,并增加饮食摄入可满足机体营养,解决排便障碍问题、引导患者正确排便,可减缓肛周括约肌痉挛,促进疾病恢复。
本研究示:①研讨组ESCA值高于参照组,VAS值低于参照组(P<0.05),分析:术后患者因肛周疼痛、缺乏疾病理解,易有焦虑或紧张情绪,影响自理能力,故综合护理可减轻疼痛刺激、提高自理能力,可改善预后;②研讨组并发症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说明本文与安利[3]文献一致,故综合护理可提高手术疗效、保证手术安全,降低并发症风险、具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肛瘘患者行综合性护理可提高自理能力、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巧.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肛瘘患者术后疼痛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0):144.
[2]张雪艳.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减轻肛瘘患者术后疼痛及尿潴留的作用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A01):0985-0986.
[3]安利.综合护理干预对肛瘘术后疼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