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冷军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十小学,154600

摘要: 小学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小学体育也自然承担起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任务。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课堂中,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开展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分析小学体育训练方法,从而构建高质、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育训练;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827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阶段,体育课程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小学都需要根据新课标,立足自身情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打破原先的教学限制。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体育训练中的不足,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个性化教学和设施不足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体育的传统教学中,老师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热身,之后再进行自由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人格发展受到了限制,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步下降,因此,体育教学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这种状况,既能丰富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又能保障教学的质量,学生根据兴趣和喜好,自主地进行选择,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化、个性化发展,从而使小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在素质教育中,始终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把课堂回归到学生的身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采取演示式的方式,先向学生演示一些基本的动作要领,再引导他们进行模拟。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心态,以围绕教师为核心。因此,今后的教学要重心放在学生身上,重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认知水平,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体育训练措施

(一)重视动作示范,掌握运动要领

小学体育是一门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运动为主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中需要参与各种运动项目,从而掌握体育技能,并提升身体素质。在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着一大问题,即学生的运动动作不规范,进而导致轻者达不到运动效果,重者则出现受伤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避免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教师需要重视动作示范,使同学们掌握运动的要领。

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的训练时,教师首先需要讲解立定跳远的理论知识,即在进行立定跳远时首先需要由腿部肌肉发力,使身体能够高高跃起;当跃起后,同学们需要在空中尽可能做展腹动作,使身体形成一个拱形,由此能够增加身体在空中滑翔的距离;最后当身体即将落地时,则需要将身体的重心前移,并能够确保双脚同时落地。在讲述完上述动作要领后,教师还需要对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的规则进行讲述,即学生在起跳时需要脚尖顶在起跳线前,切忌压在线上;在落地后,跳远的距离由距离起跳线最近的身体部位进行测量。在讲述完上述一系列理论知识后,教师还需要为同学们演示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从而使同学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一步掌握运动要领,确保同学们能够以规范的动作进行该项运动,并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

(二)训练前进行充分热身活动

体育这门学科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教学内容,同时还包括教学环节的设置。数学、语文等学科的课前导入环节在体育这门学科中转变成了课前热身环节,在此环节中,同学们需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从而使他们能够逐步进入到运动状态中。通过课前科学充分的热身,一方面能够避免学生在后续的训练过程中出现受伤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训练。在进行课前热身过程中,教师既要为同学们做好动作示范,同时还需要实时监督每一名同学是否认真进行热身。在体育课堂中,同学们普遍认为热身环节最为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以在保留原有热身动作的基础上,采取趣味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热身,从而促使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参与热身。

如教师可以使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圈,而教师则站在这个圈的中间,学生在做热身动作时一边观察教师所做的示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热身环节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分组,随后在各自的小组中互相协助完成难度较高的热身动作,如在做腰腹的拉伸动作时,教师可以请同学们与小组另一名成员背靠背站立,接着再互相用肘关节缠住对方的胳膊,由此一方面缓慢弯腰,另一方在放松身体的同时便可以逐步达到拉伸腰腹部位的目的。通过上述以趣味性的方式开展热身环节,不仅可以确保同学们积极参与热身,同时还能够避免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

(三)实施分层教学,确保训练科学性

体育这门学科虽然以提升学生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但同时也对学生的身体条件有着一定的要求。同学们由于先天因素及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对此,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歧视和自卑心理,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够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从而确保体育训练的科学性。

在开展上述教学模式前,教师首先需要做好科学、全面的分层工作,从而为开展后续的分层教学做好重要保障。在进行分层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性、运动理解能力、运动态度等多方面分析适合学生的层次。随后,教师还需要科学制定各个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训练任务,在此需要避免学生出现超负荷完成训练任务的情况。如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增加他们的跑步距离;而针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同学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减少他们的跑步距离,同时还应该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他们的休息次数和时间,由此通过短暂的休息迅速调整身体状态,进而确保他们能够完成教师规定的训练任务。其次,在进行一些专业的运动项目训练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合理分配职责,如在进行排球这项运动的训练时,个子较矮的学生则可以担任自由人的角色,从而促使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改背景下,对小学体育进行创新,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小学体育教育,把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小学体育训练中,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小健.小学体育课堂足球训练效率提升策略[J].名师在线,2019(8):79-80.

[2]张勇.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0,4(2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