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每一门课程都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认可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明确强调了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所有思政教师旗帜鲜明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体育运动中蕴含的竞技性、规范性和对抗性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决定了它作为传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可能性。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文以中小学体育思政课程的开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小学体育思政课程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并将促进中小学体育思政课程有效途径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考察目前体育思政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体育思政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提出促进体育思政课程开展的有效路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合梳理中小学课程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法规政策、学术观点和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标准,厘清中小学体育专业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与教研形式。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专家访谈法,深入调查中小学体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获得丰富的一手信息,分析中小学体育思政课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形式。
1.2.3个案分析法
通过以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交叉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并调研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体育思政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2中小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2.1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薄弱
现阶段体育教师对德育的重视和关注不到位,思政意识薄弱,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体育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德育思想和体育精神的教育,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术语直接迁移到体育专业课堂,无法有效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缺乏
较多中小学生接触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思想政治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底子较弱,因此他们对于思想政治内容的明敏感度不高。以往“思想品德课程”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大,需要探索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帮助中小学生更轻松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2.3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枯燥乏味,缺乏体系化
体育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方式生硬、忽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吸引力不足,一味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强制灌输,无法将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思政课程相结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相脱节,本来活跃的体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2.4体育思政课程育人理念不足
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的升华。尽管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展体育思政课程,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多数体育课程没有明确的在教学目标中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缺少对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体育道德等方面的讲授,无法达到育人目的。
3中小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路径
3.1加强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意识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积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学习经验,参加专题讲座、教研会,阅读相关书籍,系统的学习党的政策法规,使得自身思想政治意识得到发展,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升,用事实证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建设是时代的选择。
3.2提高体育课程的育人效果
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与立场这三个维度,将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协作精神和法律意识等道德观念显性化,全面提升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优秀的思想政治文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承载育人目标的课堂教学。
3.3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投入度
通过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开展中小学体育课程,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使每一位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投入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元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提高学生民族使命感,引导学生把兴趣爱好和国家的荣誉紧密结合在一起。
3.4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通过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体育课程,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目标,形成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从心理上加强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并有效的参与到体育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所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体育课程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健康体质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此形势下,将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董翠香,樊三明,李梦欣,朱春山,季浏.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2):65-71.
[4]贺新家.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组织实施的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53-55.
[5]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4):20-27.
第一作者焦付顺,男,汉族,1981.8,中共党员,山东省聊城,基层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中心小学.
通讯作者:李冉冉(1998.11),女,汉,山东聊城,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运动训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