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技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语文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技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指导方针,需要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构建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融合思政内容,让思政教育融合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解析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各大会议中的指示,所谓“树人”,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亦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质道德修养和奋斗向上的精神状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与“树人”相对,所谓“立德”,应指先立为“人”的道德,道德是成为“人”的根本,而人性中成为人的共同美德则是人性的善;次为立时代之德,亦即时代的共同道德,现代社会不仅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也强调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且公共性不断扩大,从国家进而走向世界。具体来说,时代新人当立之德应包含如下内容: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而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
二、技校语文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技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技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技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们已认识到技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技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努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实现课程思政有效性,我们仍需积极研究和实践探索。技校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可以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获得审美感受,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我们依托课程建设,坚持语文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原则,深挖思政元素,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是一种课程观。应该明确技校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置专题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语文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课程建设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
好的课程建设是技校语文的“课程思政”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为此,要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就要尊重语文课程基本建设规律,切实强化技校语文课程建设管理。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教学改革制度,充分考虑到关于教学队伍建设、教材修改订正、教改经费投入等其他配套制度的完善健全,把“课程思政”的思想融入到整个教学实施环节当中。在培养目标制定方面,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人文素养以及道德情操为课程目标,把“课程思政”的思想放在课程建设的首要位置,重视学生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养成,注重技校语文思政育人的本质属性。同时,要在语文科目的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课程评价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考量。在教材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公共教学部需要把好政治关口,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把语文课程“育德”功能发挥出来。其次,要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技校教师的教学管理过程和质量评价考核中加入“课程思政”的考查指标,把以学生考试成绩为重的考评方式转化为知识与育人效果并兼的综合考评机制。
(二)围绕核心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其一,教学难点趣味化,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前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去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使用PPT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激发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学习《长恨歌》前,同学们先观看《唐明皇》等电视剧,了解这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故事,利用影视剧创设情境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并讨论当代年轻技校生的爱情观。其二,教学过程活动化。课堂上设计各种教学环节让语文学习“动”起来,如采用分组讨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举办朗诵会、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博物馆、校史馆等来了解历史,体会爱国、爱校情操。其三,教学内容课题化,如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通过交流当地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民情,引出爱国诗人屈原等。引入当代楷模黄旭华、黄大发,英雄张富清,杰出贡献者钟南山、张伯礼等人的事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融汇到语文的教学中。
(三)提高语文教师思政素养
语文教师作为立教之本,不仅只是简单地传播真理和知识,更是承担着塑造生命、铸造灵魂之重任,教师贯穿于技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其政治素养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技校语文教师担负起思政教育和指引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育人责任,具备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通过党建和民主活动等加强教师的核心价值引领,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才能让语文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以自己高昂的爱国热情、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去感染学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好的课程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在技校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技校语文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琛琛.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J].新课程评论,2022(02):38-45.
[2]任轶.浅谈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J].科幻画报,2020(07):217.
[3]张蓓蓓,钟迎春.浅谈技校语文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130-131.
[4]杨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智库时代,2019(41):22+29.
[5]陆琦.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思考[J].福建茶叶,2019,41(0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