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表达能力强
班主任肩负着建设班集体、引导学生成长、沟通协调其他教育资源的责任,语言表达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从专业素养角度看,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积淀。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对文字敏感,对事物观察细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在班主任工作上很有优势。首先,小学生年龄尚小,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班主任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就能去引导学生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语文教师善于观察和表达的特点,在和小学生的沟通中起到很大的帮助。其次,班主任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不论上课、开班会、课间活动、打扫班级卫生,还是召开家长会等,和学生有关的活动都离不开班主任的引导和监督,需要班主任去组织和沟通,让语文教师当班主任正好发挥了语文教师的语言优势。
2、所教课程课时多
语文是所有科目的基础学科,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格外重要。在小学的主课中,语文的课时最多,每天都有两节以上,有时思想品德课也由语文教师兼任,比起其他任课教师,语文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频率最高,有更多机会和学生交流互动,就更容易和学生培养感情、建立信任。这对发现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行为,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因此,让课程较多的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比课程较少的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沟通优势。
3、学科富含教育资源
首先,从教材角度看,语文教材中都是专家学者遴选出的精品文章,不论古典诗词歌赋,还是现代白话文,无不蕴涵深刻的教育价值。语文学科传递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更在传递一种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从语文学科的作业特点看,教师能从学生的作文、阅读爱好等方面捕捉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思想,就能马上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语文学科本就包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语文教师担当班主任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的优势
二、小学语文班主任工作的优化路径
1、结合课文内容
教学与管理是能够相互融合渗透的,语文班主任可以基于两种工作之间的共同点,开展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这种策略既避免了教学与管理的割裂,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可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篇课文,教师便可以从中提炼出“互相帮助、不要逞强”等德育要点。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先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然后在课堂总结环节对学生进行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引导。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先简略展示课文中交代的事情,然后向学生提问:“从这两件事情中,你发现了什么道理?”在教师分析了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很快地说出课文揭示的道理。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道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提问:“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遇到了哪些事情可以用这两个道理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会进行有效地思考。比如,有学生说:“数学不会做的题目可以问我,我可以教他们。就好像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忙一样。”还有学生会顺势开玩笑:“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像小公鸡不会游泳一样。其他同学可不能来问我问题,因为我也不会,只能教给你们错误的。”通过学生们或诚恳或嬉笑的交流,教师便可以完成语文的教学与对学生的德育两种工作,并且不会出现二者冲突等情况。
2、培养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很有必要通过优化教学方式的办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认识到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课前,教师要提供一些短视频等资料,辅助学生进行预习,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的预习成果,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最终找到满意的答案。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学习《两小儿辩日》为例,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朗读和翻译,并将其制作成一个不超过5分钟的小视频,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跟读并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假设孔子支持了其中一个“小儿”的观点,会怎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是否支持孔子的态度,理由是什么,得到了哪些启发。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更容易体会到主动学习和思考带来的益处,从而强化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教师在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完成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3、强化课堂互动
语文班主任可以结合课堂互动过程,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分析,然后基于学生的互动表现,以激励、引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与引导。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中的语言、评价等互动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与引导。
例如,在《白鹅》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然后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并通过回答之后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第二课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地分析。然后,点名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问:“课文哪些地方从步态体现了白鹅的高傲?”这一问题相对较为简单,学生们在阅读课文之后便可以解答。但在教师提问之后,教师观察发现,班级中的中等生学生甲并没有举手,且这一整节课堂他都没有主动与教师互动。对此,教师便可以直接点名他回答这一问题。而学生甲被点名之后,并没有及时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在周围同学的提醒下,才回答出了简单的问题。对此,教师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对他的能力进行肯定,即表明他是有能力独自、正确地回答问题的;然后,教师需要对他的态度进行批评,即教师需要点出他不够专心,并告诉他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还会选择他回答问题。如此,教师可以初步完成对该学生的管理与引导。而在课堂之后,教师还需要与该学生进行进一步沟通,了解他上课开小差的原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与语文教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语文班主任需要将二者有机融合,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平衡互益,在和谐的氛围下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班级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提升班级整体教育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情感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五妹. 浅谈小学语文班主任管理学生的策略[J]. 魅力中国,2020(6):157-158.
[2] 罗吉. 小学语文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探究[J]. 魅力中国,2020(30):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