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改善小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教学的对应策略研究

石晓飞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四实验小学

摘要: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一生中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及时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及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小学生德智体美发展和祖国的强大息息相关。然而,受社会发展和体育教育缺失的影响,全国小学生体质近三十多年来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和社会逐渐开始重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学肩负着提升小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观念与教育需求不断更新的背景之下,小学体育教学如何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体能的发展,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体质状况;体育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27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小学生体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1.体质现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在各产业中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中国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体格指标虽节节攀升,但速度、耐力、爆发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却全面下滑,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率增加、血压调节机能不良等。

2.原因分析。就目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学校层面,仍然坚持“唯分论”,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好坏,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这使得学习任务更加力不从心,更是重上加重,体育课以及课外活动时间基本都被繁重的中高考课程所替代,造成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进行户外运动。大部分学校为了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就取消跳箱、单双杠等具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并且不置办相应的体育器材,这也使学校的体育教学严重缺失。家庭层面,很多家长仍然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误区,他们觉得孩子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让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的填充,很多孩子们的体质健康指标逐渐下降。学生层面,小学生对于体质健康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也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的好处,加上受电子产品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却不愿意锻炼身体。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体育课程形同虚设。深受传统素质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压力下,学校家长一味追求高分数。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永远停留在口头上,甚至连有些教育部门都把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体育课就像一节游戏课,有的学校甚至允许老师把体育课改上其他课程。

2.体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学校对体育学科的不重视,大部分体育老师在工作价值认定、经济待遇、职称评定、受重视程度等方面没有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待遇,因而导致体育教师对待教学比较随意,更没有动力去提升自我。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匮乏,甚至是某科专职老师兼教体育。在体育教学中,会忽略体育教育性的特点,往往在清点人数后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不会参与其中,给小学生灌输一种体育课就是用来玩耍的思想,把体育课当成一门“副科”。

三、体育教育的长远意义

1.体育教育反哺智力教育。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它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对开发右脑起着重要作用。右脑是视知觉、空间感觉、求异思维等能力活动的中枢,因此体育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功能,使其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例如运用两种思维方法,即用已有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疑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中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比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其他方法,如交流法、自我锻炼法、自我评价法对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很有成效。

2.体育教育塑造良好品德。体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练习中要按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在练习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这些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都蕴藏着德育的因素,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形成团结互助,自觉遵守纪律、关心别人的良好思想品德。

3.体育教育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现社会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就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为基础,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自信由内而外的散发,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更加积极、阳光、乐观。

四、促进小学生体能发展的策略

1.提升意识,加强教育引导。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更应该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引起注意,避免因为各种压力而带给他们身体上的损失。各方面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观念,家庭在饮食及日常生活中给予支持,学校要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方面加以引导,政府则要在体制方面给予保障,确保小学生健康发展。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是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学校要为学生树立起健康生活的理念,如举行“健康生活”的主题活动,校医院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同学进行健康体检以及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等活动,为在校的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

2.激发兴趣,融入体育游戏。兴趣是学习的导师。小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才愿意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学内容,积极调整体育活动,利用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游戏与体能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例如,抓住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将跑步这个单一枯燥的运动融入到故事中,将学生分组来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以故事的形式来完成跑步的体育项目学生兴趣。小学生一旦对某项运动投入热情后,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中。通过将游戏项目与体能锻炼活动相融合,在发挥游戏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掌握体能锻炼的知识与技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体育教学内容,这也是新时代新型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教学要求和教育创新。

3.丰富形式,优化训练方式。体能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大部分传统小学体育课堂的精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掌握运动基本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体能训练方式进行教学。第一,通过 100 米跑步等体能训练项目,让学生加强速度训练和适应性,强化对提速的耐受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力量训练,如拔河等运动,让学生掌握力量训练的技巧。第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长跑,提高小学生的耐力。通过多样化的体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不同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小学生也能在不同的体能训练项目中,学习到不同的体能锻炼技能,从而更有效地提升锻炼效果,增强体质。例如,在学习乒乓球时,教师可以先教学生打乒乓球的基本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训练,每个小组选出打乒乓球最厉害的同学为组长,最后小组之间两两比赛,赛出冠亚季军;之后,小组的组长再进行比赛,选出乒乓球最优秀的同学。这样的训练方式比简单枯燥的学习更加有趣,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学习乒乓球的兴趣。

4.强化竞争,开展体育竞赛。体育运动是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也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适度安排体育比赛,有利于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提升抗压能力,更能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小学生养成一个健康的体质。学校和拓展训练营等也可以通过组织健康宣讲、开展健康学习活动、举行体育运动大会等方式让学生从心理到生理上都接受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小学生在富有激情的体育氛围中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总体而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灵活的教学手段。首先,针对小学生体能特性来展开教学,教学模式不能一直沿用传统形式,应在政策的变化下积极适应新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小学生的体能训练需求。其次,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时,教师应具体详细讲授运动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也能提高锻炼效果。最后,在体能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小学生对运动的适应性,针对不同体能的学生开展多样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谢康鸿 . 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J]. 好家长 ,2018(96):126.

[2] 张信 . 增进学生体质体能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 [J]. 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3):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