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性意义,彰显了当下对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广泛关注性与高度认同性。伴随“四个自信”的深入推进,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为重要内容的文化自信迸发了强大的力量。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意义
1.1维系民族根脉,实现文化遗产的时代赓续
融媒体平台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让非遗文化穿越时空的隔阂,以更加鲜活、立体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传播不仅唤醒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认同,更激发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融媒体的广泛传播和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得以重新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也日益凸显。这种文化的传承与赓续,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为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1.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非遗文化通过融媒体的全球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仅加深了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树立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形象。这种传播不仅丰富了国际文化多样性,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广泛的尊重和更多的话语权,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新时代下非遗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2.1对待理念层面
现如今,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需要坚持统筹指导与科学分类的原则,充分树立正确理念来指导传承创新工作。但是,部分地区在理念树立与指导实践上有待加强。首先,对于濒临消失、同新时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非遗项目,相关责任主体需要进一步思考细化的工作方案。伴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各方并没有充分发挥合力优势,在非遗项目上挖掘到适合新时代活态传承的土壤。与此同时,各方责任主体在实物保存、数字化手段嵌入、图书教材汇编等方面传承创新意识上有待加强。其次,对于在华夏文明历史上受关注度较低,但是时下市场需求旺盛的非遗项目,相关责任主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念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以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依然具有显著的核心要素,而主要负责部门在商业经营的探索力度上有待加强。
2.2社会关注层面
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要重视年轻的群体,培养更多热情高、视野广、思维阔、技术强的综合型青年人才加入非遗行业。很多年轻人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精通数字技术、善于文创设计,而非遗本就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二者的碰撞,能产生巨大的创造价值和迅捷的传播效应。当前出现的“国潮热”,正是年轻人消费观的生动体现。许多年轻人为古老的非遗赋予了更多时尚和流行的元素,成为传承和利用非遗的中国创造力量。但是,在支持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联合学校共建“非遗大师工作室”,以及实施“双师共育”的路径上有待强化。另外,还需要实施非遗进校园,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新时代教育有机融合,打造非遗特色校园;通过在学校组建非遗社团、开展师生非遗培训、开发非遗校本课程、开设非遗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立课后非遗研修班、开展非遗课题研究等形式,实现非遗在校园的活态传承和非遗教育体系建设,让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3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
3.1对接新媒体应用,构建非遗数字平台
我国地域辽阔,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受到不同历史背景、民族特性、经济基础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非遗文化。为推动非遗文化在更大范围的受众中传承和传播,各地域需利用好新媒体信息储存和传播方面的优势,让公众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非遗资源。首先,这一平台应能实现同时对接微信、哔哩哔哩、百度、抖音、头条等多个应用范围广泛的新媒体平台,以便实现将非遗内容和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传播,受众可以通过这类新媒体平台直接链接到平台获取相关资讯,进而不断提高非遗数字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其次,这一平台应具备完善的功能。该平台应具备政策宣传、资讯传播、成果展示、知识普及等功能,首页包括专题报道、行业动态、新闻资讯等专题和四个总栏目,总栏目应囊括政策法规、非遗项目、传承人、数字非遗部分,下设不同子栏目,比如非遗项目的子栏目可集中展示当地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数据,同时提供项目与项目、项目与传承人之间的对应关联和页面跳转,方便用户进行搜索、查询等。最后,这一平台应具备丰富的展示形式。丰富图集、音频、动图、视频等形式内容,力求生动展现非遗的无穷魅力,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2打造非遗题材文化节目,沉浸式展现非遗文化
一方面,各地根据当地非遗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新媒体专属原创系列视频作品,按照不同的非遗类别推出系列视频节目,同时丰富节目形式,既有尊重事实的史料铺陈,又有符合现代语境的故事演绎,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动作分解等,以动画、三维立体等全方位展示,加深观众对非遗项目的理解;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电视非遗节目打造新媒体视频作品,提升非遗节目的吸引力。比如,根据电视台播放的非遗节目,在长时段大屏节目之外,积极推出互动性强、接地气的诸多新媒体作品,可以是将节目内容分段化处理但是具有连续性的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碎片化接收信息需求,也可以是幕后花絮、人物采访等方面的内容,满足人们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节目主持人、艺人,以及主播、非遗传承人等应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便于观众了解非遗的相关内容。
3.3进行跨界融合,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意开发与传播
非遗文化为文旅发展注入了灵魂,文旅的发展能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创造更大的机遇。为此,各地应积极利用数字经济时代AR、VR、大数据等技术成果,基于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促进文化旅游和非遗文化的融合,积极开发沉浸式旅游,实现沉浸式旅游展览与非遗传习相融合、沉浸式旅游演艺与节庆相融合、沉浸式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与非遗文化相融合等等,进而推动沉浸式旅游与非遗共融发展,同时利用当地已形成优势的文旅宣传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文化,进而促进公共流量转化为非遗文化私域流量。比如,江西婺源为促进徽剧、绿茶制作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景区、研学游等融合,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非遗传播之路。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了能够将这一独特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必须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为构建文明大国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田苗,边文海.县融参与非遗文化传播的实践——以巴东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新闻前哨,2023(20):41-43.
[2]贺军.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江永女书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07):89-92.
[3]黄璀.基于内容分析的地方非遗文化新媒体传播初探——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4(05):20-21+23.
[4]冉杨,邱子玥,陈秋然.融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与发展——以重庆市荣昌夏布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