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但正因为这样的特点,课堂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长期来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堂实践、学生成长规律等实际要求出发,积极优化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改进,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深化,通过提高效果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未来发展。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初中生物创新教学中,深奥复杂的生物知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一、以课堂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基于新课程标准,教师需要将高效课堂的建设作为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基础。通过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创新的方式,使得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质的飞跃。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根据生物的特点和核心素养的需要,教师应逐步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例如,在“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相关知识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分配,然后通过提问设定小组合作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过程是什么呢?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细胞构成过程有什么区别吗?”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目标更加明确,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加统一。在同次元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过程更加清晰,对生物世界的奇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课堂难点,通过课堂练习、速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训练的学科特点,加强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的探索和观察,使学生掌握课堂的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初中生物知识比较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有效的课堂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熟记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从生物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来看,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科学态度的前提。探索不仅是学生创新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不断形成自己的探究能力。
二、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非常零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系统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利用相应的知识体系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应立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场景的营造,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生物课上的知识,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2】
例如,在“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对线形动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对知识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指导学生对蚯蚓进行观察,然后根据蚯蚓的特点来判断蚯蚓是否属于线形动物。通过注重由学生探索、总结、识别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之间的异同,并链接到学生的研究方法,以指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让学生参与课堂,把握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要利用课堂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形成基于立体教学目标的系统知识体系。死记硬背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就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课程目标而言,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风格,着力提高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理性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入手,不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特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特别是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探究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生物课上进行探究式学习。也就是说,要不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归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结合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化,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不仅要以建设高效生物学课堂为核心,还应当将建设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为基调,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丽琼. 探究初中生物基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有效教学[J]. 2021(1):1.
【2】丁留芝.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