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探索

黄建明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362700

摘要: 学校应根据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质量,深入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系统规划和构建有助于核心素养"落地"的道德教育体系。本文件阐述了在德育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方法,包括道德教育方案的定义、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
关键词: 核心素养;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
DOI:10.12721/ccn.2022.15703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随着这素质教育的改革。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文件适时强调了基本识字的概念,为深化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创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以基本素养体系为指导。知识,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和人文素质具有根本性,离不开个体生命,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甚至可以指导人的生活,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德育领域的多元化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态度和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和健康发展。

1.传统德育教育现状

基于学习责任意识的道德教育是表明基本识字技能的一项不可避免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学工作者的意识是指教师有义务了解教学计划的重要性,了解教学计划的本质,并将道德教育的价值置于自我意识系统中,然后现实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程的认识清楚或间接地识别、检查和检查教学和教师行为的概念。

1.1学生普遍存在思想道德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一是通过网络的消极因素,没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会产生极端的心理和消极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无用的阅读、早恋、小集体主义、孤独症,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大局不稳的现象。许多学生还未树立正确三观,极端现象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容易发生,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尤其突出。

1.2目前的德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德育教育缺乏远见,德育内容的构成不符合学生接受和意识形态的规律。而德育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德育的有效性;最后,德育方案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鉴于目前学校的德育课程,德育往往是一种相对偏重的课程或知识型课程,侧重于维护德育理论知识。

2.核心素养对德育教育的推动作用

2.1理解德育与课程的联系

德育课程的定义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社会或阶层的要求,通过积极理解特定社会和阶层所需要的道德品质,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活动,从德育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主要涵盖了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研究,重点是学生基础教育的发展。课程有很多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知识的总和,这是最为人所知的课程定义。教师通常认为时间表的内容是一个教学计划。第二种观念是课程包括学习假设、学习内容和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一种体验。第三个概念强调学生的参与、行动和经验。目前,课程的主要重点是学生。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三门课程的定义是同时存在的。基于上述"道德教育"和"教学课程"的定义,道德教育的定义当然是明确的。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方案旨在使青年一代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形成和实践中得到发展,并获得思想道德建设的所有知识和经验。

2.2关于德育课程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

基于学习责任意识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不可避免的要求。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意识是指教师了解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课程的本质,把德育的价值置于自我意识的体系中,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的义务哲学(包括课程开发、规划和实施等)课程意识明确或间接地决定、检查教师的思想和教学行为。道德教育课程涵盖的知识是面向知识的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学生道德教育获得的经验是基于知识的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经验并非截然相反。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水平德育,不仅可以促进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而且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整合。

2.3德育课程目标的确定

基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充分体现人文传承、科学精神、责任和务实创新六大特征基本点,自然融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施过程,融入方案在道德教育中,每一项成就都不能一个一个地分割,而必须穿插和混淆。

3.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德育课程的基本设计策略

3.1整体化策略,核心素养有机统一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基于基本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整合意味着课程回归学生标准,发展基本阅读和写作技能。在三个层次的学科和课程边界,实施学校和国家课程的三阶段整合,实现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内和学科外的整合,建立长期的集体力量,创造新的生态和学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学生学习风格的术语。

3.2情境化策略,促进核心素养生成

知识是一种媒介和技能,而知识是转化为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关于真实情境的知识(阅读、实验、思考和构建)为了使情境成为理解的桥梁,成为将知识转化为读写能力的桥梁,知识带来营养至关重要。创设情境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注重形象,反映纪律,遏制问题,整合情感。

3.3深度化策略,凸显素养本质特性

所谓深度,是指对事物内部和本质的接触程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也转化为深度学习。这是瑞典学者Marton和Roger在1976年的阅读实验基础上首次提出的学习水平概念,旨在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知识接受进行浅层学习。促进深入教育,防止对主题的肤浅认识和思考,是基本识字教育的明确体现。

3.4活动化策略,经历过程注重体验

活动是相对静止的和无所谓的。为了恢复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转移学生。这是一个实践、经验和感知的过程。没有个人的理解,知识和技能就无法转化为读写能力。

3.5自主化策略,核心素养自我形成

自主性强调从教育向学习的过渡,强调对独立性的依赖。自主学习与教育中的学习相对应。教育是一种依赖、跟随、犹豫和复制的学习。原则上,它背离了学习的本质,从而破坏了学习的功能。结果,学生学的越多,他们学的越少,想学的也越少。自主性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即。自学。这是对学生学习潜力的信心和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的本质。

3.6德育课程的评价

学校的道德教育计划应包括在学校目标、课程、课程、课程、学习计划和评估的框架内,根据国家和地方道德教育计划以及对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分析,对教育计划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这是学校德育计划的项目和指南。在评估课程时,我们必须强调课程中教育的完整性和无能性,领导教育体系建设,实施全面教育和个人教育。课程评估还强调了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学习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良好标准。

结语

在进行教育和培训时,教师应注重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并告知学生其和讯素养与其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和培养习惯,作为建立道德教育方案的新体系的一部分,学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基本识字技能,关注学生生活的质量和价值,并强调学生一生的基本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京.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建设探索[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8):16-17.

[2] 袁萃.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探索[J]. 读与写,2018,15(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