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学前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研究策略

​赵杉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镇中心幼儿园,562200

摘要: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思政探索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可在阐述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中华传统美德、儿童观、教师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学前教育教学课程思政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课程思政
DOI:10.12721/ccn.2022.15722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国家幼教事业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顺应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着力挖掘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专门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课程,该课程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准绳,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将课程内容分为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生理基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学前儿童个性发展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这六个模块,要求学生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教学活动。

首先,高职学校的思政类课程难以独自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以践行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为目标导向,以课程内容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大多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有很高的要求。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课开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思政育人”导向,不断提高幼儿园“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加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是为学前教育行业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必要性

(一)有助于发挥润物无声育人功能

当前世界局势突变,各国信息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致力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崇高道德情操、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形成正确认知。这些教育的细节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融通于各个专业课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使其感受到为社会风险的意义与自我价值实现,不断认同自我价值,最终真正成长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中课程思政教学,是发挥思政元素润无无声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

(二)有助于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马克思主义提出,个人与社会的理想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促进人与社会紧密结合,对人关怀、融入社会的思想进行指导,继而通过个体的进步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伴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思政课程逐步向课程思政发展,着力培养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使其将个人理想关联国家理想,以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职业精神和教育情怀的优秀幼儿教师,所以,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够更好地挖掘学前教育专业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发展,这对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三)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的办学宗旨,当前我国高校在党和国家的全面领导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致力于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无法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脱离,课程思政化发展正是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措施。只有在高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才能促进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信息涌入我国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期,使其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具备清晰头脑和辨析能力。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融合,有助于真正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幼儿园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策略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和功能,教师应从所在的工作岗位出发,结合高职学生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梳理与挖掘其所隐含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教师可以教材为中心,深度挖掘、总结家国情怀、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注重把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和学生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思政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而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节以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为出发点,提出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性。同时,该章节的教学内容主张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因素出发,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程反思与评价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前发布课程预习任务,上传相关教学内容视频、文本等资源,布置课后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活动、案例讲授、习题演练、制作宣传海报等教学方法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育人效果,而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教学为例,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环境创设作品展现,教师则根据幼儿园环境创设评估标准,对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考核。总而言之,只有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获取更加全面且准确的评价结果,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改进的依据。

四、结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需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学生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中树立了科学的儿童观、教学观、教师观,才能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0

[2]路涵旭.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