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将其内化为自身情感和信仰的过程,只有对其充分认同,才能按照要求进行实践。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认识到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内化,让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含义,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才能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情感认同相关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我国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特征起到决定性、主导性作用。
情感认同属于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就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交往个体之间心理相容性在情感上的表现。按照心理学的理论,这种情感是长期应激反应在心理上的固化,是情感主体对于感知对象的接受。情感认同是对一个事物在情感方面发生的喜爱或满意等态度。心理学家认为,认同在心理学方面存在两层定义,一层是个体用于“自我归类”,另一层是个体用来“自我区分”,情感作为一种意识形式,主要是由主观情绪决定的,通常从“主体性”的视角出发,使人建立起确信的、必须的、合理的行动。因此情感认同是人们对某类价值观念的认可,并形成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情感的方式实现对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从而达到具体践行的目的。
二、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到位。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总体水平较高,但是认同程度不足,特别是准确内容的阐述能力还存在不足。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所熟知,但是真正能够从内心转化为情感认同并进一步转化为行为认同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第二,当前,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书籍、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手段,接触国内外各种思想,随着接触的深入,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未来人生规划发展、宗教与政治信仰、人际关系态度都形成了多元化的认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单一化特征。因此,大学生在文化观念方面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理念冲突日益增多,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方面评价标准的改变,给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增加了难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的策略
首先,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只有形成了有效的理论认知,才能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情感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这个过程要注意思想体系的整体融合性与理论体系的重点切入性的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融合,在相关的课程内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作用价值等融入至课程之中,加深大学生对其理解,以此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
其次,以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情感认同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一,将奖励作为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的突破口,通过正向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大学生在经验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其在行为选择时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学校的奖学金评比、学生干部评比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贯彻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优先选拔在学习生活中具备“爱国”“友善”“诚信”等素质的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嘉奖。第二,通过反向约束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如在爱国、诚信等方面存在缺失等情况,则应当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进行惩罚,同时效仿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反诚信档案规定的行为,取消其他取得奖励和进修的机会,展现惩罚措施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的作用。
最后,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而情感认同的目的,也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行为实践。而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在客观上对大学生情感认同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积极性是实践效果的保障,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用心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魅力,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最终提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第一,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一切教育和实践资源都应该围绕大学生展开,促进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感的提升,激发其主动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第二,尊重大学生在选择方面的多样性和个性。当前大学生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思想特征更加强调多样化与个性化,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体现出更强的思想灵活性。因此,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和选择,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2]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