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周任婉君 张潇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知识讲授有余、育人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为例,探索如何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落实思政教育效果,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课程思政;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2.15722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体指向师范类专业,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则是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突出的问题包括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课程目标中思政目标表述笼统,没有紧密对应具体知识内容,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体现不充分等。在梳理现有各类问题的基础上,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为例,从教师、课程、教学三个抓手探索思政教育实践途径。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激发教师主动关注、挖掘和使用思政教育资源的意愿十分必要。通过认真研读《纲要》等政策文件,让教师深刻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增强其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当中。

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的途径,一是积极参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党史学习专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如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此外,还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锻炼提升思政教学能力。

备课时,教师应常常关注时政新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知识点建立关联,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该课程的各个章节,丰富课程思政目标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思维启发、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当前幼儿教育实践出现的有关师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注重运用榜样案例,让学生感受模范人物的精神力量,不断内化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激发自身对祖国、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对幼儿的热爱之情,从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方面协同并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教学反思时,教师通过记录和回顾课堂实录、书写反思总结、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和需求,不断形成课前积累——课堂互动——课后评价的良性循环,全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成果为导向,持续提升育人能力。

二、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明确体现在课程目标中

深度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思政资源和精神内涵,找准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点,十分重要。《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具体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

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中寻找思政要素源泉,与课程内容建立关联并渗透于课堂教学。

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应各章节形成思政资源列表,广泛扩展具有传统文化意蕴或时代特色的人物案例,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韩愈、王阳明、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人民教育家”于漪、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和张伯礼等人物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力量,以此形成案例库承纳更多思政资源。

截图1741053364.png三、遵循思想政治品质形成规律,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品质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其形成过程就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和规范行为的过程。只有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认识正确、情感认同、行为践行,才说明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线上更多教学资源,灵活采取案例分析、榜样事迹、情境表演、汇报演讲、读书指导等方式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广大教师坚定信念,坚实步伐,深入思政理论与教学实践,探索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并陪伴学生一同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