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也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预防医学》是临床医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本文旨在探索《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思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培养高质量医学卫生人才奠定基础。
一、《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块搭建
结合课程标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素质培养目标主要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规范和团队精神。教学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责任、奉献等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块。(见表1)
表1《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块设计
二、《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实施
在《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实施中,主要可采用的办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法、讨论式教学法、基于合作的教学法等等。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选择。比如在讲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时,可组织同学们对新冠疫情的所见所闻所想进行讨论,并引导大家对不同国家疫情防控的情况进行对比,这样不光能让同学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加深认识,理解其应急处理流程,还能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再比如学习预防接种内容时,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导入案例“卡介苗过量接种”事件,引导大家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总结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的途径,培养同学们安全第一、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而在讲授环境污染时,则可采用视频展示典型公害事件,让同学们明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再通过纪录片,如《美丽中国》向大家展现我们的大美河山,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同学们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反馈均能看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暴露出如下问题:其一,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仍需提高,因为这决定了能否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提炼出恰当的思政元素。其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仅具雏形,仍需进一步挖掘、锤炼,使其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其三,思政教育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未成体系,需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作为《预防医学》的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课程思政案例,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积极探索适宜的实施办法,“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将思政元素内化,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魂,为“立德树人”做出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