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劳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而存在到今,崇尚劳动,勤于劳动,因此,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非常丰厚的发展。在这些方面,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为现代社会教育机构开展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参考。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现代教育制度日趋健全的今天,做好劳动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社会教育机构更应该承担起这一任务与责任。
一、运用各种途径与方式,有效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从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出发,充分了解和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优秀劳动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在加强校外劳动教育理念方面,要结合中小学各时期学生的特点,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实践基地开展手推车运输大赛,以宣传劳动精神为主题,让学生们在参加竞赛、互相交流中,体会到劳动的精神。这种发扬劳动精神的活动,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价值体验。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对先进集体、劳动模范、榜样人物和伟大劳动事迹进行宣传,对中央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精神进行宣传,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劳动精神的主题;建立实践基地公众号,定期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对劳动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使社会对劳动教育实施的有关进程和积极效果进行了解和认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劳动教育活动在一个有氛围、有影响力、有声势、有实效的氛围中有序地进行。
二、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规划是进行课程实施的先决条件,它应该按照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有关规定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将其与地区特点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劳动教育体系,并根据各学段、各类别学生的特征,制定出一套适合于各学段、各类别学生特征的校外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方案。首先,社会各界应不断地增加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投资,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方面,要加速对现有资源的转化和整合,满足对劳动教育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主动寻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援,将适当的场地设置成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锻炼和实践的基地。其次,探讨如何独立地组织和设置实习课。我们可以将校外的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有关的专业课程与校外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主题,通过示范、观察、思考、操作和反思等方式,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校外劳动精神的教育宣讲、劳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锻炼他们的毅力与素质,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果实与幸福,从而培育他们正确的劳动态度、意识和价值观。最后,把重点放在了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校外教育上,把学生的劳动教学实践组织得井井有条,把学生的劳动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场所如劳动基地、营地等,为中小学生的综合劳动实践、校园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提供一个综合的平台,把学生的劳动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现实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经验。通过充实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单位的校外劳动课程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将其扩展到以日常生活服务劳动、生产经营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为主的社会公益劳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学校劳动课程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三、秉持科学理念,构建劳动教育有效评价标准
将学生劳动综合素养评价纳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综合评价指标内容,使学生评价的积极性和评价导向的协调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对学生的劳动学习实践进行全程引导,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践操作、成果等多个角度,把学生的劳动过程性劳动评估与专业结果性劳动评估相结合,探索、研究并建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样,学校就可以制订出一个统一的劳动评估和评估规范,并对老师、老师、老师进行评定、提升、考核等方面进行激励,并定期、定点地组织学生的劳动实用技能和专业劳动成果宣传展示、劳动竞赛等,并组建一支校外师资队伍,对劳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或者是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5 G传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调研,并对其进行日常监控。充分利用问卷的示范引导、反馈和激励等作用,推动社会教育机构关注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四、注重经验深化,丰富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理论
重点研究围绕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劳动教育观,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劳动教研组织在同级社会教育机构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充分吸取国外的教育经验和新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劳动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状况,结合社会各个行业的新形势和新的劳动教育实践的新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研组织,建立一支面向我国劳动教育重大研究问题的教研工作组,主动开展“校外劳动教育研究”的研究,通过观察、跟踪、实践和自我反思,深入地剖析和归纳我国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借鉴典型的教育经验与方法,建立具有可推广性强的中国校外劳动教育的典型经验,充实和发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强化校际学术联系、区域学术协作、专题学术合作、信息网络分享等各种形式,在校外开展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的信息交流,策划专题沙龙,举办专题论坛,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外学术交流环境,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新模式,为形成更多的新的理论成果提供一个平台和一条途径。
结语
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劳动教育时,除了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外,还可以对学校、家庭进行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的补充。为了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制度,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教育机构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所以,社会教育机构必须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主动地对本土化的校外劳动教育进行探索,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肩负起为学生终生发展、一生快乐奠定坚实根基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