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体能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杨胜龙

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 在推进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体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主要基于体能导向探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体能导向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指出大学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能训练,合理安排体能训练计划,提高学生体能核心素质。
关键词: 大学体育;体能导向;教学模式
DOI:10.12721/ccn.2022.1586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多样,像田径、球类运动以及健美操等,但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是体能训练。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体能基础较差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体能测试中不能达标,加上平时不爱运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质健康成为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大学体育在开展各类项目教学时,都应以体能训练为导向。

一、体能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体能实际上包含了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两部分,所谓健康体能是指身体健康程度,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需要适应日常生活、工作以及休闲的需求;所谓运动体能是指身体的运动能力,这要求身体的力量、耐力、柔韧性等都能够达标,而且骨骼、关节、韧带保持健康,四肢、身体具有平衡力和协调力,从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呈现出最佳的表现。体能的提高既要满足基本生活健康的需求,又要满足参加运动的需求,基于体能导向构建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为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提供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打好体能基础、保持身体健康,形成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获取更多的健康收益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体能机理,积极参加体能训练,并形成更高的运动技能,推动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积极心理,身心健康发展,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体能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以体能训练为抓手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大学体育课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体能训练为抓手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形成体能锻炼的习惯,促进体能素质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大学生体能训练设定合理的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在大学体育课中,体能训练需要在每堂课中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设置体能训练课,专门组织学生训练体能。体能训练教学时,教师还要将体能环节和技能环节相结合,既要带领学生训练自重力量、爆发力、速度等,又要带领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在体能训练中以有氧练习为主,训练结束后,还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呼吸训练和拉伸练习,为学生打造标准化的体能训练体系。

(二)应用任务教学模式,调整体能学分占比

在构建大学体育体能训练模式时,可应用任务教学模式,将体能达标要求划分为相应的任务,并将体能纳入到体育学分中,确保体能和体育项目都有合理的学分占比。在体能任务教学中,可以分学期、分阶段、分课堂设定教学任务及目标,并结合相应的任务来设定体能训练方案。比如在训练学生耐力时,要对学生的肺活量、呼吸节奏、身体协调能力、四肢力量等进行训练,大多情况下,以长跑或者折返跑为耐力训练的方式,教师在设定任务、组织学生训练时,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

(三)应用分层教育模式,合理制定训练计划

由于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体能素质高,有的学生体能素质低,如果都采取统一的体能训练模式的话,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很轻松,但是有的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体能测试,并将学生划分出A、B、C三个层次,同时应用分层教育的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制定训练计划。首先,要确保体能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有技术上的提升,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自主性的体能锻炼,并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制定均衡性的体能达标计划,确保全体学生通过训练都能够达标;最后,要分析学生体能素质方面的短板弱项,对体能较差的学生进行细化分组,分类型为其提供体能训练项目和要求。

(四)采用竞赛激励模式,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体能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还可以采用竞赛激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大学体育课中,要将体能训练和体能项目竞赛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清晰的训练目标,并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在组织体能竞赛的过程中,还可以设定相应的激励,比如在比赛中获得好的体能测试名次,或者达到较高的分值,可以获得加分,或者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由此可以让体能训练也变得有趣起来,且更具参与性,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五)创新多元评价机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

基于体能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必要对评价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一是可以结合体能教学及训练的实际开展分层、分级、差别化的多元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符合其成长状态的评价,评价并非要千篇一律,而是可以有所差别,由此可以实现对学生体能的科学有效评价,并且需要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进来,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二是在将体能纳入课程考核之后,更要注重评价考核的公平公正性,要用规范化的考核标准来为学生打分,让学生心服口服,由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体能导向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有必要提高教师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结合学生的体能情况为学生设定体能训练目标和计划,带动全体学生提高体能,实现体能达标,并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江燎.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分析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152-153.

[2]刘翀.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155-157.

[3]肖乡子.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分析[J].田径,2019(12):28-29.

[4]李继超.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