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生态环境修复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析

朱跃华

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生态环境修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其策略。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和策略,能够从源头上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并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分析了生态环境修复在水资源保护中的作用,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实施路径,包括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的结合、跨部门合作以及政策支持等。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修复措施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水质改善;修复对策
DOI:10.12721/ccn.2024.15709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的紧张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资源作为生命的源泉,其可持续利用不仅关乎生态平衡,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往往无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随着对环境修复技术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修复可以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支持。生态修复不仅涉及恢复受损的水体和生态系统,还包括改善整体环境质量,从而提升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通过对生态环境修复的综合探讨,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推动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此项研究将深入分析生态环境修复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出可操作的对策,以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一、生态环境恶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日益严重,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活动的增加,水体污染已成为主要问题。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中有害物质浓度显著上升,水质持续恶化。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有机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可用性。此外,植被覆盖的减少和土壤侵蚀也对水资源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植被的缺乏减少了水土保持的能力,加剧了水体的沉积和污染。

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加剧了水资源的非均衡分布。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干旱和洪水频发,影响水资源的稳定供应。高温和蒸发量的增加进一步减少了地表水体的补给量。由于降水模式的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使得一些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导致了水循环过程的紊乱,影响了水资源的自然补充能力。

综合来看,生态环境的退化不仅直接导致水体质量下降,还通过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的自然补给,间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变得更加复杂,亟需采取有效的修复和管理措施,以减缓环境恶化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水资源管理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水资源管理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尤其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时,其不足之处愈发明显。长期以来,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侧重于对水量的控制和供应,而忽视了对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考虑。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往往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为主要目标,缺乏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和修复。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传统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于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渠道和泵站。这些工程措施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水资源的压力,但其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常被忽视。例如,大规模的水库建设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环境,还导致了大量的湿地和生态系统丧失。此外,渠道和泵站的建设也可能导致水体的过度开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未能有效考虑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

传统管理方法在处理水污染方面存在明显缺陷。通常,水污染治理侧重于末端处理,即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进行处理。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体污染物的浓度,但由于缺乏源头控制和综合治理,污染物的减少效果有限。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治理的不足,使得传统方法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类型。传统的水资源管理还存在对跨区域水资源协调不足的问题。许多传统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进行水资源分配,而忽视了流域整体的水资源管理。这种分割管理方式导致了跨区域水资源的协调难度加大,尤其在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分配和生态保护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区域协调机制,不同区域之间的水资源冲突频发,影响了整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政策层面,传统管理方法也往往受到政策滞后的困扰。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往往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变化,难以应对新兴的水资源问题。缺乏科学依据和前瞻性的政策制定,使得水资源管理在应对复杂环境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局限性表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已难以适应当前环境和水资源管理的复杂需求。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引入更加综合和系统的管理方法,包括水质与水量的同步管理、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跨区域的协调机制以及前瞻性的政策制定[1]

三、生态环境修复的核心技术与策略  

生态环境修复的核心技术与策略在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技术和策略旨在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具体来说,生态环境修复涵盖了多个技术领域,包括自然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综合修复策略等。自然修复技术利用自然过程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减少人为干预,依靠自然的力量来恢复生态环境。这种方法包括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减少污染源和改善土壤质量。通过重建自然植被带,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减少侵蚀,能够有效地改善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土地使用变化也是自然修复的重要手段,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并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过程。

工程修复技术则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来修复受损环境。这种技术包括湿地恢复、河流生态修复和水体治理工程等。湿地恢复涉及重建湿地的水文环境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修复包括对河流的水文、泥沙和生态条件进行综合改造,以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和生态功能。水体治理工程则包括安装人工滤水系统、设置隔离带和实施水体交换等措施,以减少水体污染和提高水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引入或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的能力来去除或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利用某些植物的根系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植物的生长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和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动物修复技术通过引入某些动物种群,利用其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帮助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

综合修复策略则整合了多种修复技术,形成系统性的修复方案。这些策略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通过协调多种修复手段,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例如,在一个流域的修复项目中,可以结合自然修复技术和工程修复技术,同时进行水体治理和植被恢复,以实现对整个流域的生态功能恢复[2]。此外,综合修复还包括跨部门协作和政策支持,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为修复工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确保修复措施的有效实施。这些技术和策略不仅能够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改善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通过科学的修复方法,能够有效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为水资源的长期利用提供保障。生态环境修复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技术和策略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将为解决当前的环境和水资源问题提供有效的支持。

四、生态修复在水资源改善中的应用案例  

生态修复在水资源改善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这一领域技术的有效性和实际操作的成果。多个成功的案例证明,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显著提升水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并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在中国的三峡库区,水质改善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手段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地区面临着水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实施了大规模的湿地恢复工程。通过重新建设湿地系统,增强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湿地植物的引入有效吸附和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恢复了原有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恢复不仅提高了水体质量,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缓解了水质恶化的问题。

另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是美国加州的洛杉矶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这个项目旨在恢复洛杉矶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水质。通过重塑河流的自然流态,植被恢复和污染控制措施,显著改善了河流的生态环境。河流的复原不仅包括对河床的重建,还包括植被带的恢复和水质净化系统的建设。这些措施增强了河流的自然过滤能力,并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改善了水质,并恢复了河流的生态平衡。在欧洲,荷兰的“生态化水体管理”项目通过整合生态修复技术来管理城市水体。这一项目在城市环境中实施了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和生态沟渠等修复措施。这些技术不仅增强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过滤功能,还有效减少了城市水体的污染负荷。植被缓冲带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吸收了雨水中的污染物,并通过天然过程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3]。此外,生态沟渠和雨水花园的建设有效控制了径流,减少了洪水对城市的冲击,同时改善了水体质量。

在印度,博尔普尔的河流修复项目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集中于修复受污染的河流系统,通过植树造林、河道疏浚和污染治理等措施,显著改善了水质和生态环境。特别是植树造林在河岸区域,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增强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河道的疏浚工作清除了沉积物,改善了水流条件,并为水生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包括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和生活污水的管理,进一步降低了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这些应用案例表明,生态修复技术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效改善水资源状况[4]。通过结合自然修复和工程手段,能够实现水质的显著提升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综合对策与政策支持的实施路径  

技术措施是综合对策的核心,涵盖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利用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是提升水质的基础。通过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污水处理技术的升级,包括生物处理、化学沉淀和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植被修复和河流改造,为水体提供了自然的净化能力,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水质,还增强了水体的生态稳定性。

政策支持的实施则为综合对策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的责任分配。例如,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对污染排放、环境修复和资源管理进行法律规范[5]。财政资金的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也是政策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并对企业实施污染控制的财政奖励,可以有效促进生态保护工作。跨部门协作对于实施综合对策至关重要。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环境保护、水利、农业和城市规划等,各部门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提升综合治理效果。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也有助于加强部门间的合作,确保各项措施的协调推进。

公众参与则是综合对策的另一重要方面。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可以增强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和教育项目,提升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鼓励社区和民间组织参与水质监测、生态修复项目和环境保护行动,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公众的参与不仅增加了政策实施的透明度,也提高了政策的接受度和执行力。综合对策与政策支持的实施路径不仅要求技术与制度的双重保障,还需要协调、合作和公众参与的多方面配合。通过技术措施的实施、政策支持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形成一个全面、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环境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方案

资源管理的策略应聚焦于优化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率。这包括建立综合水资源管理体系,采用动态调度技术,根据实时水文数据调整水资源分配,从而应对不同区域和时期的水需求变化。还应推广节水型农业和工业技术,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提升用水效率。通过实施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的压力,并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技术应用方面,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技术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6]。引入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现对水体质量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并采取措施。结合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如高级氧化处理和生物修复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此外,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湿地恢复、植被覆盖和水体重建方面,能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恢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长期可用性。

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定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标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财政政策的支持,如对节水技术和污染治理项目的财政补贴,以及对污染企业的税收惩罚,都能够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此外,实施基于生态的水权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合理使用。跨区域合作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许多水资源问题具有区域性和跨界性,需通过区域合作机制解决。建立跨流域水资源协调机构,促进上下游、左右岸的协作,共同管理和保护水资源。通过制定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协调各区域之间的用水需求,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减少水资源利用冲突。

公众参与和教育是推动整体方案实施的重要因素。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的氛围。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活动,普及节水和环保知识,引导公众采取实际行动,如减少家庭用水、参与清理河流等。此外,鼓励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参与水资源保护项目和政策倡导,增强政策的社会基础和执行力。

结语:

综合生态环境修复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技术措施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如湿地恢复、河流修复和水质净化工程,展示了生态修复技术在提升水资源可持续性方面的有效性。同时,综合对策和政策的实施路径,包括资源管理优化、技术应用推进、政策法规完善、跨区域合作以及公众参与,都为实现水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技术研究,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协调合作,以应对复杂的水资源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明.生态修复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22,50(8):45-52  

[2]李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支持与实施路径[J].水利科技,2021,37(4):77-84  

[3]王强.城市水体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分析[J].城市环境2023,39(6):30-39  

[4]陈晓.跨区域水资源管理与协调机制研究[J].水资源管理,2020,42(5):102-110  

[5]刘洋.先进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水质科学,2022,38(2):58-65  

[6]周俊.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21,45(3):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