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真实性传播研究

王颖卿

《中华英才》半月刊社,100036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的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依赖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然而,社交媒体上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愈加突出,虚假新闻的快速传播对社会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新闻真实性的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算法机制、用户行为以及信息发布者的动机等因素在新闻真实性传播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若干建议。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具有高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监督与治理,以及提高用户的媒体素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社交媒体;新闻真实性;虚假新闻;算法机制;用户行为
DOI:10.12721/ccn.2024.15845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平台。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受制于媒体的编辑、审核制度,新闻真实性得到了较为严格的保障。而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框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分享和评论新闻,使得新闻的传播过程更加去中心化和个性化。然而,这种传播模式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中,虚假新闻往往以更快的速度扩散,影响公众的认知与判断。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算法推荐机制和用户的情感分享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使得虚假新闻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广泛的传播和信任。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真实性传播问题,对于理解当今新闻生态的变化以及维护公共舆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概述

(一)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

社交媒体的新闻传播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和用户主导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新闻报道往往可以在几分钟内到达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与传统媒体的层层审核机制不同,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更为分散,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在社交平台上大量存在,这使得新闻来源多样化。尽管这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新闻渠道,但也削弱了信息的质量控制[1]。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依据用户的兴趣和浏览习惯,优先展示其偏好的内容,而非关注新闻的真实性。

(二)社交媒体平台虚假新闻的传播特点

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新闻的传播具有信息碎片化和情感驱动的特点。碎片化体现在社交平台上用户接收信息的时间短、频次高,新闻报道以简短的形式展现,使用户难以深入理解新闻内容。在这种环境下,情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能引发愤怒、恐惧或喜悦等强烈情感的新闻,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分享和讨论。此外,平台的社交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情感反应,进一步推动热点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由于用户对信息的真实性辨别能力有限,虚假新闻的扩散速度往往比真实新闻更快,且更难以控制。

二、影响新闻真实性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机制

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机制在新闻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兴趣和社交互动,自动推送与用户偏好匹配的内容。这种算法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即用户只能接触到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而不同立场或背景的新闻被自动过滤掉。这种信息隔离加剧了新闻真实性问题,使用户难以接触到多元信息,从而对虚假新闻缺乏足够的质疑和辨别。算法在推荐内容时,往往优先考虑内容的点击量、分享量和互动量,而非信息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新闻因为情感激发的高互动率被频繁推荐和传播。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些平台已经开始尝试改进其算法,加入新闻真实性评估机制,但这一进程尚处于初步阶段,效果有待观察。

(二)用户行为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用户行为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分享和互动环节。研究表明,用户在分享新闻时,往往更注重新闻是否能引发情感共鸣,而忽略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尤其在面对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新闻时,用户的理性判断能力往往下降,倾向于立即分享,而非仔细验证内容的真实性。除了情感驱动的分享行为外,用户的从众心理也对虚假新闻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虚假新闻获得大量的转发、评论和点赞时,个体用户倾向于相信其内容,并进一步扩散这类新闻[2]。此外,信息确认偏见,即用户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也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一旦用户发现某条虚假新闻符合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们更可能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并主动参与其传播。

(三)信息发布者的动机与角色

信息发布者的动机对虚假新闻的传播有着直接影响。一些恶意虚假新闻的发布者通过编造和操控信息,旨在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达到政治、经济或个人目的。这类发布者往往精心设计新闻内容,使其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传播力。此外,还有一些无意的虚假新闻发布者,他们并非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而是在没有足够的事实核查或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将虚假新闻作为真实新闻进行传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信息的更新速度快、真伪难辨,这类无意的虚假新闻发布者对虚假信息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新闻发布者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确保发布的内容经过充分核查。

三、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平台监管与技术手段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必须承担起更多的监管责任。首先,平台应改进其算法机制,引入基于可信度的内容推荐系统。具体而言,平台可以与权威的事实核查机构合作,对新闻内容进行标记和验证,将经过核实的新闻推送给用户,并减少虚假新闻的曝光。此外,平台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自动检测和过滤虚假新闻内容,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分析新闻中的语言特征、情感倾向等,识别可能的虚假新闻。与此同时,社交平台应当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事实核查工具,如嵌入式核查按钮,允许用户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快速查证。通过技术手段的强化,平台可以有效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

(二)提升用户的媒体素养

提升用户的媒体素养是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长期策略。首先,应通过教育项目和宣传活动,帮助用户掌握基本的新闻真实性判断技巧。比如,用户应被鼓励从多个权威来源交叉验证信息,而不仅仅依赖单一渠道[3]。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机构应当联合推出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背景的媒体素养培训课程,普及基本的新闻辨别能力。此外,用户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质疑信息的来源和动机,避免因从众心理或情感驱动而草率分享未经证实的信息。针对年轻一代,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本身作为教育媒介,通过互动课程、视频内容等形式,推广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和技能。

(三)政府与媒体机构的合作

政府与传统媒体机构应在应对虚假新闻的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规范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管理责任,制定清晰的法律框架,规定虚假新闻的界定标准和相应处罚措施。此外,政府可以设立独立的新闻真实性监督机构,负责监控和评估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并发布定期报告,向公众公开虚假新闻的传播现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机构应当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通过联合发布内容、共享新闻资源等方式,提升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总结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真实性传播问题是当前信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通过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剖析,指出了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机制、用户行为以及信息发布者的动机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主要因素。为应对虚假新闻的传播,本文提出了加强平台监管、提高用户媒体素养、促进政府与媒体机构合作等多项建议。未来,如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更为有效的新闻真实性管理机制,将成为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徐诺.“信任性真实”视角下的新闻真实与虚假新闻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4):23-25.

关琮严.新闻真实与经验真实: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反转背后的真实观[J].中国记者,2019,(03):84-86.

[3]夏临.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与积极的受众[J].青年记者,2017,(33):35-36.DOI:10.15997/j.cnki.qnjz.2017.33.022.

作者简介:姓名 :王颖卿,性别 女, 1976年8月,汉族,籍贯:北京市。职称:助理记者,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