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雷电灾害对气象观测设备危害与雷电防御关键技术

​王廉忠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气象局,810299

摘要: 随着现代气象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气象台站装备了大量的先进仪器,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其性能不断提高,但其防雷的能力却相对薄弱。闪电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对气象站来说,一旦遭遇雷击,不仅会造成观测仪器的损坏,而且还会造成其它的气象仪器的损坏。所以,加强对气象观测站的防雷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保障气象观测仪器的安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
关键词: 雷电灾害,设备危害,雷电防御
DOI:10.12721/ccn.2023.15702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现代气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气象部门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先进仪器。改善了观测仪器的性能,使其品质得到了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装备的不断发展,气象监测仪器能否经受雷击已成为其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先决条件。但是,在常规的气象观测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仪器的抗震性。在雷击灾害中,观测仪器易受破坏;但同时也会对连续的气象观测和设备的有效运转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雷击破坏气象站的设施,必须加强气象设备的防雷管理,以改善其防雷能力。

1.雷电给气象观测设备带来的主要危害

目前,全国各地气象台已经实现了自动观测,并在各个观测点上安装了新的气象仪器。为了确保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很多气象观测设备都设置在比较空旷或地势较高的地方,而气象监测仪器的抗雷性比较差。一旦出现雷击,将会严重损害气象台的观测仪器,从而使气象台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1]

1.1直接雷击造成的危害

也就是闪电会直接袭击气象站的某些设施,而直击雷是最普遍的一种。这是一种由带电云与建筑物、其它物体、接地或防雷电设备的一种迅速的放电现象,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破坏效应,如电效应、热效应、或机械力等。所以,直接的雷电会直接冲击到气象观测仪器的中央,加速设备的短路,从而导致气象观测不能正常进行;它不但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雷电感应造成的危害

所谓雷电感应,主要是指直击雷辐射脉冲和通过导体传导的雷电电流的电磁场效应。如以雷电波侵入、雷电反击等形式侵入建筑物,形成巨大电流,导致建筑物发生触电现象,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如果电流超过气象站所用设备的承载能力,设备将被烧毁。因此,气象观测设备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电流,导致设备直接瘫痪。

1.3线路连接危害

气象站的观测设备大多位于室外,气象观测设备通过线路与外部金属管或架空杆塔相连。气象监测仪器是一种比较精密的仪器,为防止外部的干扰,必须加强设备的布线,降低雷击事故的发生;为保障气象监测仪器设备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由于线路的联接问题,也会造成观测站受到雷电的袭击,从而影响到观测仪器的正常工作。

2.气象观测设备雷击原因的分析

2.1设备厂家没有清楚的安装指导教程

气象部门所安装的大部分观测仪都是由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但是他们并不完全理解防雷设施的组织构造,厂家也不能及时地为其提供安装指南,造成了防雷设施的正常、有序的安装。避雷器的设备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线上,所以安装时一定要小心。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正确地连接,将会引起气象监测仪器的不正常工作。[2]

2.2防雷的措施不够规范

在某些地方,对于建立气象观测站处于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从而忽略了防雷工作。所以,在装置的装配过程中,不能进行深度的研究,也不能得到有效的避雷器。地方政府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部分人员在安装气象仪器时,未及时排除其存在的安全风险,从而引发事故。

有些气象站未进行专门的防雷培训,致使其设置不合理,引起问题。还有一些电线是从公司内部直接接入办公室的,但是室内的电线很凌乱。当雷电袭击时,强烈的电力会进入房子,对室内的气象监测仪器造成很大的损害。

另外,有些气象观测站没有采用铁制防护装置,所以电线与信号灯的线路是直接相连的,会引起雷击并产生电流,进而对仪器造成损害。而某些地区设置的避雷线长度太大,造成选择的防雷保护线的直径偏细,从而增加了接地的电阻。所以,如果出现雷击,气象监测仪器就会受损[3]

3.气象观测设备防雷关键技术分析

3.1 提升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在气象观测仪器中,直接雷电是引起雷电灾害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施工时,应严格遵守建筑物防雷设计中的二级防雷设施要求。在雷雨频繁、条件恶劣的条件下,在设计、施工时要注意加强雷电防护。另外,为了进一步降低雷电对气象观测仪器的损害,还应区别开来。在敷设室外观察装置时,应将接地电阻控制在4欧姆以下,并敷设电网接地线,避免工作人员受到阶跃电压的伤害。

3.2对供电系统的防雷措施进行合理安装

由于观测站供电系统有很高的雷击风险,因此,对电力系统进行接地保护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与周围的天气设施和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可以对电力供应系统进行保护。此外,各类电源及信号线均需进行保护,并应在导线的两端接地,以防止冲击。其次要加强对电力设施的检查,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保证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当电源发生电压波动时,必须在配电箱内设置稳压保护装置,并对其进行多次接地,以保证其有一个稳定的观测场所。

3.3 供电系统直击雷防护措施应用

由于气象观测站所处的环境与市区不同,周边区域较为开阔,因此,防雷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直接雷电方面。在气象站四周安装了防雷接地装置,可以构成一个单独的接地网。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少直接雷电对气象站的设备造成的影响,从而增强整个气象站的防雷能力。观测站的防雷接地设备可以按照站点的具体条件构成电网。为了有效的避免雷击而造成设备的损伤,接地电阻应低于4欧姆。防止因接地装置自身对人体的电压产生损害,从而增强了整体的防雷能力。

4.气象观测站防雷工作措施

在避雷器的设计与施工中,每个气象站都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与检验,以保证其规范化、高效地使用。各级气象站点要定期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测与保养,以便能够及时地查找故障并进行改正。通过整改、维护、维修,确保了防雷设施和设施的正常使用,从而降低了雷击事故的危险性。

在建立观测场标准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防雷设计、安装要求,以防止雷击对观测台的建筑物和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为了进一步保障防雷安全管理体系的落实,在建设或扩建的气象观测站及设置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地方,必须在实际应用之前,专项论证气象观测点的防雷设计方案,以从根本上降低气象观测站的雷电安全风险。新建或扩建气象观测点以及配备气象仪器的气象观测站,要合理安排避雷经费。同时,要按照防雷工程的建设和安装气象观测设施,做好新安装的观测设施的验收;并在防雷设备验收合格后,保证其符合有关规范的质量要求。[4]

5.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气象监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各类气象监测仪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发生雷电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为达到持续监测气候变化、防止或降低雷电灾害,气象部门要积极开展防雷工作;采用合理、经济的防雷措施,定期维修和维修气象观测仪器等设备,使其免遭雷击,并能及时收集、传输、汇总各类气象要素,从而达到最优的防雷效果,保证气象部门的预报精度。

参考文献

[1]李锦顺,刘洋,张劲.探析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第10期).

[2]殷国华.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的应用价值探析[J].科技视界,2020,(第17期).

[3]刘建国,秦冬旭.分析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J].商业2.0(经济管理),2021,(第12期).

[4]路云涯, 杨莉. 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高新科技,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