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黎小力 仁钦东珠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 课程引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涉及诸多中西文化差异,具体涉及到价值观、民族性格、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有较多引入思政的切入点。本文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就该门课程引入思政教育及具体操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思政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053
基金资助:本论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KCSZKC-39
文章地址: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深入的感知。

按照国家教育部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在学校的积极推进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于2021年7月获批进入建设期。

1《跨文化交际》课程引入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祖晓梅先生说“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这是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界定,也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的一个总结。随着国际汉语教学的推进,在专业学生的培养上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的基本素质。

按照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按照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契合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的目标,而跨文化交际课程承担了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工作。该课程于第六学期开课,36学时,是在学生修完《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后开设的,需要学生在修课前就基本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情况。

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涉及到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社会因素与跨文化交际、规范与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非语言行为与跨文化交际等层面,具体涉及到价值观、民族性格、社会角色等核心内容,呈现多元文化碰撞的特点。这些内容与汉语教育和国际汉语教师关系密切,都是国际汉语教师必需具备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1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关注不够;2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薄弱;3缺乏科学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成因的思路和方法;4不了解跨文化现象的本质;5没有机会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因而导致感受不到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作用;6不知道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失误和冲突,易产生负面情绪和挫折感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必须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文化对比为契机,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本国文化以及学习其他文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的正确态度。

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对比,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对比。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如果出现了理念的不同应该如何应对,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生活习惯的冲突应该如何应对,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文化的冲突教师应该怎样处理等等,都是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之处。而诸多的困惑其实有很多都涉及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的不同,恰恰是可以通过文化对比帮助学生在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清晰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个人的言行表现不只是个人行为,也可能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所以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必须有正确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据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更为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依据学校的建设目标要求,确定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育人目标: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实践探索,以文化对比为契机,将立德树人引入课程,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本国文化以及学习其他文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坚持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的正确态度。我们期望把文化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比较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我校使用的跨文化交际教材是吴为善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跨文化交际概论》,该教材是跨文化交际通论性教材,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规范系统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既有知识的介绍也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化整为零、潜移默化”的原则,把思政元素分化到不同的章节。比如“中西方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主要涉及中西方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的差异,在此部分引入中国人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的内容,分析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人的英雄主义意识,以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针对性善、性恶的人性内容引入中国一方面加强自身内省以完善人格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的具体例证,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法制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中西方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差异引入具体案例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同的动作在不同文化的意义之差别,既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又能拓展学生对不同文化行为模式的了解。在思政引入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2.1引入合适的影视作品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直观体现

依据吴为善版《跨文化交际概论》关于价值观的表述,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整体取向和个人取向,求稳求变的心态、性善性恶的人性本质属性这三个方面。我们在进行中西方价值观念的群体取向和个人取向内容授课中,选择了《黄河绝恋》作为进行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表现的主要参考。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行观看这部电影作品大致了解影片的基本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影片中美军飞行员同八路军战士在地牢里打架的片段,并请学生就为什么同为军人却会在是否投降上出现冲突进行思考,通过对片段中美国飞行员关于投降的表述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个人取向注重个人生命的表现,通过片段中八路军战士对奉命护送美国飞行员过程中牺牲战友和老百姓虽有怨言但却不知不扣执行命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为国家、民族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群体意识。进而意识到同为军人做出不同的抉择关键还是在于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的。这种非常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很清新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搜集整理疫情期间白衣天使披甲逆行、志愿者知难而上等小视频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止是在战争年代,就是在和平年代中国人依然秉承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无畏精神。

再有,我们还参考外研社国际汉语公众号的国际中文教师推荐影片不完全指南,选择了《刮痧》、《孙子从美国来》、《幸福终点站》等几部影片,从跨文化交际的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比如《刮痧》里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孙子治疗却被认为是虐待儿童的表现,被警察找上门来应该怎么办?

《孙子从美国来》里陕西的爷爷遇到洋孙子,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完全不同的爷孙俩在文化冲突和碰撞中如何互相适应?

《幸福终点站》里孤身一人被困在陌生的国家如何生存、自救?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观摩影片,在看的过程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去思考、去分析,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在文化价值趋向、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的差异会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了解到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及如何避免刻板印象对交际的负面影响,了解到面对文化差异甚至冲突时如何适应。由于有影片的观摩在先,学生们在讨论前已经基本了解了影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的各种问题,对如何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2.2通过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通过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处理、语言应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文化对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的差异,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比如在行为规范的中西差异方面,我们就提出了为什么中西方侠客蒙面位置不同的问题,学生从中西方蒙面位置、蒙面的来历出发,自行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分析辩论,最终给出了较为合适的结论。

此外,在言语行为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对英语中汉语词汇的使用变化情况对学生进行国家影响力教育,通过对日语、韩语、越语等语言中汉语词汇的使用及意义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民族影响力教育,通过对汉英亲属称谓的比较进行传统文化的细化。

2.3通过跨文化体演培养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体演文化”教学法指导学生体演语言和文化就如同让其在表演场合演出一样,通过控制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合适的脚本、节目或规则以及参与者的角色和观众这五类元素,来“有意识地重复那些文化中的`设定事件”,(W;Iker,2010)。”

参照吴伟克《体演文化教学法》一书介绍的基本方法,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体演文化”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参与和演练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层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倍养。

在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为主的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中,我们引导学生做不同社会角色的体演,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扮演和完成各自的社会角色,以帮助学生熟悉自己扮演的行为是否符合被赋予的社会角色,行为是否符合相应规范或标准,行为是否令人信服,进而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做才符合自己的社会份身份,强化学生“一个人的行为不只代表自己,也可能代表国家的”意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可能要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必然出现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怎样避免冲突,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表现。所以我们精心筛选了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案例,通过小组活动方式,让学生根据案例的基本内容自行设计并扮演相关的教师和留学生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围绕案例提供的基本内容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不同文化角度出发,通过课堂上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教师的引导过程让学生们切实地体验到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播中国文化,也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对待不同的文化要有“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要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明确文化只有大小没有优劣,不应该用自己的文化作为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

3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化的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把文化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能在比较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吴伟克.体演文化教学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2]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J].世界汉语教学,2012.4.551一558.

「3]周思源、林立国.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童玲,张奕.大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0):163-164.

作者简介:黎小力(1971—),女,汉族,籍贯:陕西渭南,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仁钦东珠(1980-),男,藏族,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