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气象科普与宣传融合 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效果

​贾俊妹 张亚男 成海民

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石家庄,050021

摘要: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气象信息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气象灾害对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深刻。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对气象信息的要求也越高,对气象灾害的敏感度和脆弱性也越大。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是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探讨气象科普和宣传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并结合工作分析融媒体背景下,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建议,为气象科普宣传及气象服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象科普;宣传;融媒体
DOI:10.12721/ccn.2023.15702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科普”、“宣传”的概念与二者的关系

1.1科普的概念和特点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

1.2宣传的概念和特点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宣传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目的性。所有宣传者都旨在影响受众,力图使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行动。二是倾向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倾向性不仅表现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宣传者所宣传的内容上,也表现在他们所运用的手法上。三是社会性。一般说来,宣传都要面向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以求影响最大多数的受众。四是现实性。表现在宣传目标、宣传材料和宣传效果等方面,没有现实的宣传目标和宣传材料,就不能获得现实的宣传效果。五是附合性。宣传往往依附于其它的文化传播领域。

1.3宣传与科普的关系

宣传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附合性,即宣传往往依附于其他的文化传播领域。其中,教育是宣传易于依附的领域。科普是一种社会教育,因此,科普是宣传依附的领域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宣传包含科普。

在气象工作中,气象宣传是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从和服务于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工作大局。科普是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接受科普,获取有关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建立价值观念,掌握防灾避险技能。

因而,可以这样理解,气象“科普-宣传”就是指气象科普与气象宣传工作,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在宣传中融入科普,在科普中体现宣传。通过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整合气象“科普-宣传”资源,提高气象“科普-宣传”能力,发挥气象“科普-宣传”的整体效益,发挥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拓展和延伸公共气象服务方面的作用,推动气象工作进一步服务民生、融入社会、面向基层。

2 “科普-宣传”工作经验

河北发生“96.8”特大暴雨以来,气象部门将气象灾害防御作为“科普-宣传”重点,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根本目的,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形式,丰富气象“科普-宣传”内容,提高气象“科普-宣传”覆盖面,推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逐渐向系统规范方向发展。

2.1抓主题,充分利用各类主题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围绕“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关键节点,组织专家、志愿者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发放各类气象“科普-宣传”材料,自主创作科普图书,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普-宣传”使受众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用得上,气象防灾减灾末端触角得到延伸,覆盖面不断扩大。

在开展各类主题日活动时,邀请省科协领导和涉农部门领导、专家举办专题座谈会,组织各级气象台站对社会开放活动,让公众零距离接触和体会气象工作,消除神秘,满足了公众对气象科技的渴求,增强大家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灾害防御等知识的了解,增强了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唤起了公众保护地球美好环境、节能环保的意识。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2.2抓载体,努力创新“科普-宣传”方式

充分利用内外媒体,集约资源开展广泛宣传。通过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气象频道;深化与新华网、中新社、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长城网等主流媒体合作,聘请主流媒体记者做气象信息宣传员,传播气象知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广泛运用和开发新媒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做好“科普-宣传”,营声造势。首席服务专家等做客河北新闻网、长城网、燕赵都市网,接受访谈,与网友互动,畅聊气象科普;发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便利、快捷、互动优势,倾力打造“河北天气”融媒体品牌。

2.3抓基础,加快气象科普设施建设步伐

近年来,依托省级财政资金,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市县气象局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建成多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计新颖的气象科普馆。其中,部分县气象局建成了气象科普主题公园,部分县局依托景区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及相关部门力量参与,集观赏性、娱乐性于气象科普之中,体现“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

2.4抓重点,开展面向灾害易发地的科普宣传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走进山区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为村民们发放《气象知识》、《防雷避险手册》、《防雷避险常识》挂图等科普读物,通过气象防灾减灾小课堂,向农村的孩子们讲解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夏季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避险常识等,与村民们开展有奖问答等互动活动,同时依托媒体效应扩大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以上几项工作虽然互有交叉,但最终目的都指向一点,通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科普-宣传”,促进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提升部门影响力,争取地方政府对气象工作支持力度。

3 “科普-宣传”在提升气象服务效果中的作用

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扩展,从简单的天气预报扩展到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农业气象、健康气象、气象防灾减灾等。但公众在接收到气象信息后,能否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在生产和生活中起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作用,这一点和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

3.1提升公众防灾减灾能力

据统计,气象灾害大约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以上,要最大程度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策损失,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也需要广大公众参与。目前,新媒体逐渐兴起,气象部门也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在社会上起到了一定影响。公众通过观看天气过程发生机理和发展过程,对气象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效果。

3.2促进有效安排生产生活

缺乏相应的气象知识可能妨碍公众对天气预报的正确理解(如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之间的理解不充分),理解上的偏差有时造成公众对灾害性天气应对不当,对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从而觉得天气预报不准,而使气象服务效果大打折扣。通过有效的气象科普,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气象预报信息,可极大助力人们安排生产生活。如,对农业气象服务的有效应用,对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准确预报和服务,可协助农民减少灌溉成本;如对体感温度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公众更好地根据自身情况,而不是单纯根据气温预报来指导穿衣。

3.3提升公众认知度和部门形象

近年来的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评分显著偏低,排除天气预报本身技术瓶颈问题,也存在公众对天气预报不理解的现象。如对降水预报,冷涡系统造成的降水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通过对公众开展“过程前预科普、过程中天气形势科普解读、过程后复盘总结”追踪式科普、新闻式科普和宣传,提升公众对天气预报的认知和理解。此外,通过对“天气预报是怎么产生的”,向公众开展观测领域、数值预报、数据传输等过程中气象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等知识,提升公众对气象科技的认知。

4  做好气象“科普-宣传”的几点建议

4.1建立气象“科普-宣传”品牌

气象科普需要建立自己旗下的“气象科普品牌”,并使之知名度扩大,在全国产生品牌效益。可与目前成熟的市场力量合作,产生自己独有的“气象品牌”, 把公众参与度和市场化因素考虑其中,摸索完善,形成气象科普产业。

4.2加强气象科普中的“受众沟通互动桥梁”

气象科普建设存在受众参与性和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被动科普”变“主动科普”中间需要建立“气象科普”与“受众”中间的桥梁。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公众对气象科普的需求,再借助已经形成的广大受众群体和宣传渠道,打破传统教育说教形式,让气象科普通过各种“声音”传播,同时也能听到反馈回来的各种关于气象科普需求的“声音”。

4.3气象科普的传播方式应“因地制宜”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立体结构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社会职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识,又不可忽视其内在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气象科普应该遵循这种方式,既要重视科普防御办法,更应重视科普气象原理,兼顾提升气象科普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4.4加强与外部媒体合作提升产品影响力

气象部门目前的融媒体服务渠道主要包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类。新媒体主要包括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传统媒体一般包括影视、电台、短信、96121等。河北目前新媒体粉丝数共计282.3万,已逐渐成为气象“科普-宣传”主阵地。但其影响力远不及新华网、长城网等外媒。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寻找各媒体的关注点,结合天气过程,将气象科普知识融入气象宣传中,并与外部媒体合作联合发布,极大提高了气象服务覆盖面,对气象服务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对提升气象服务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因为气象“科普-宣传”的开展,才更清楚地看到了气象服务工作中急需解决一些的问题。在努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普-宣传”,二者相辅相成,对促进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车召贵,涂姗姗.新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的思考[J].绿色科技,2020(11):250-252.

[2]保尔汗江·买买提.论社会资源与气象科普工作的融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78-79.

[3]张 岚,孙 燕.融媒体环境下气象科普品牌构建研究[J].科技传播,2021(2):63-65.

[4]张云霞,张雪姣等.气象科普宣传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2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