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编写《中国故事读本》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实践

隋爽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1

摘要: 《中国故事读本》是在充分评估结合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基础上,以“故事”的呈现形式,编写的适合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课外阅读读本。通过选取正面反映中国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的故事、选取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故事、选取有助于消除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的故事,用以小见大的讲述方法、积极乐观的讲述态度讲述中国故事,以阅读读本形式向留学生展现真实、生动、多元、全面的中国。
关键词: 中国故事;阅读;读本;国家形象
DOI:10.12721/ccn.2022.157059
基金资助:本文为2019年度北京联合大学教改项目(课题编号:JG2020Y002 )成果之一。
文章地址: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7,习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也应主动探索向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发展的方式路径,使其成为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使者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将中国历史发展、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以留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诸多形式中,“讲故事”无疑是留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之一。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在来华留学生中开展了汉语课程之外的补充阅读学习。《中国故事读本》是在充分评估结合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基础上,以“故事”的呈现形式,编写的适合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读本。该读本与《中国概览》《高级阅读》类教材文本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是对《中国概览》《中国文化》等教材内容的重新构建与整合,也是对汉语阅读课程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更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探索和尝试。《中国故事读本》的编写开发,将为日后开设适合不同级别来华留学生的通识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此类课程既可以作为高级别语言生的语言实践类课程,又可以作为研究生、本科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将语言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符合OBE教育理念。

一、《中国故事读本》的选材与标准

1.什么是“中国故事”?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处在一个西方话语占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国际社会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兴趣、猜测、疑问和误解。疫情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全方位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李云雷认为中国故事就是指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的故事,它围绕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展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客观揭露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丁晓平认为“中国故事”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与诉求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气质,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地展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故事。

2.《中国故事读本》选文原则:

(1)选取正面反应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的故事。

中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在冬奥会期间,一方面是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给全国人民带来欢欣鼓舞,场馆建设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徐州丰县的“铁链女”也频上热搜,牵动着中国人的心。这些复杂的符号共同组成当代的中国,将一起被历史记录。可在对外展现中,尤其是教学展示中,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将积极的、正面的形式予以记录和传播,不必讨论和讲述有争议性的国际共性问题。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升我国在留学生中吸引力和好感度,以期在达到文化认同的作用。

(2)选取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各种意境深远充满智慧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可这些故事对于留学生来说难免有些脱节,不如当代人的新近发生的故事更有共鸣。留学生来到中国,或是在网上搜索到的新闻中,看到的、听到的大多是鲜活的、热点的事件,我们也应该将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件加以梳理运用。曾经的四大发明不再为人津津乐道,高铁、共享单车、手机支付和网络购物这被留学生评选出来的“新四大发明”更博取眼球引人讨论,更有助于展现中国发展中的高科技和现代感。

(3)选取有助于消除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的故事。

很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后会感慨眼前的中国和他们在海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差异巨大,甚至是很多华人都有相似的表达。事实上,西方仍然隔着一层面纱看中国,个别人视中国为敌人、终极的“他者”、无法信任的国家。西方世界里也有另一种中国人的形象,肮脏、丑陋、猥琐和卑贱的。而这种形象,显然不利于东西之间建立平等的、真诚的、有效的交流和互通。我们应该把握主动,消融隔阂,讲主流民意、观念传承,在故事中清楚表达,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中国故事读本》编写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调查和访谈,考虑到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政治倾向、社会心理和认知模式,避免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可能产生的“拒斥”和“误解”,我们最终确定了《中国故事读本》的话题分类,包括日常生活、自然科技、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教育学习、人生哲理、人物事迹等八大类;文章的体裁包含了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故事、新闻报道、特写、社论等。选文单篇的长度介于800-1200字之间,语法及词汇难度适合HSK五级及以上水平的学生。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讲述的方法和角度经过了严格的把控。

1.以小见大的讲述方法。

由于受固有思想和先前经验的影响,如果用力过度、表达太过激烈,反而会激起留学生的逆反情绪。我们在选文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感情质朴、纯粹、感染力强的文章,不必强说,而在无声中达到润物的效果。如《毛乌素沙漠治沙记》这篇文章,讲述了毛乌素沙漠的由来及历史上的恶劣环境对当地人生活造成的影响。“当地人说,在这里,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沙漠变成绿洲,成为令世人惊叹的奇迹。文章从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环境发展问题入手,由生动真实的案例展开,一代代治沙人扎根沙漠的决心、勇气和事迹令人感动。表面看文章表现的是中国人的坚韧和毅力,传达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但深入思考,文中的事例更是对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这种情怀最好的诠释和注解。

用上述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贴近生活,以小见大,摒弃宏大叙事,是我们提倡的讲述方式。

2.积极乐观的讲述态度。

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乐观的,从同一事件中挖掘正面的角度予以阐释。从2019年年底开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话题。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我们选择了一篇提名为《30万朵鲜花,送给最美的人》。这篇文章讲述了辽宁的鲜花花卉盛开,但因疫情原因,大量鲜花滞留无法售出,这一消息发布到网上后,人们开始自发购买,可最后还剩下30万朵。沈阳的一家企业得知消息后,将30万朵鲜花全部买下。

“……卸货、消毒、分装,鲜花被扎成一束束,出发了。医院里,医护人员为了抗疫,24小时随叫随到。花儿一头扑进他们怀里。在疫情防控工作站,大白再累也顾不得休息。花儿温柔地钻进大白手中。街道上,多亏了环卫工人不停清扫,才没让垃圾堆成山。花儿坐上环卫车,陪伴他们。交警、外卖员……许多人都收到了鲜花。原来,在抗疫一线坚守岗位、辛勤工作的勇士,都是最美的人!这哪是送花,分明是一场爱心接力!人们传递鲜花,也传递着爱。”

文章温暖、乐观,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也希望用这种正面的讲述态度,勾勒出正面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

三、结语

习近平主席说,“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我国对外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调查与访谈的数据结论获得留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关注重点,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去选择整合各主题的“中国故事”,以阅读读本形式向留学生展现真实、生动、多元、全面的中国,让他们能用本国文化思维去理解中国故事,努力实现其母语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商、共享和对话,促进汉语学习、实现情感互通。

参考文献:

[1]李云雷.何谓“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14.1.24 

[2]丁晓平.讲好中国故事,避免误读历史[J]. 红旗文稿. 2017(8) 

[3]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社会主义研究[J]. 2014(3)

[4]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5)

[5]习近平.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政协网.2015.5.21.http://www.rmzxb.com.cn/c/2015-05-21/5036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