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析新时期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现状与模式

​董海英 陈瑶

塔城地区气象局,834700

摘要: 在新时期,要做好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将校园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做到位,充分发挥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本文将以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为研究对象,对新时期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当前气象科普教育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新时期;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现状
DOI:10.12721/ccn.2023.15704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气象科学的知识传播已成为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科学认识全球气候发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不少专家都对气象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探索。但是,中小学的气象科普宣传内容相对较浅,因此学校气象台系统是校园天气科普宣传的最好工具和主要媒介。通过利用学校气象台系统,中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天气科学基础知识,熟悉天气变化的经过和原因,了解一些常用的气象观测方式与知识,知晓气象活动情况,并能够通过综合实验掌握气象变化情况。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防治、气象变化和气候科普认识,拓展他们的气象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天气异常情况。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气象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群体了解气象科学技术,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和防灾减灾规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1 气象科普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科学热情  提高防灾意识

在中小学开展气象科普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天气等气象科学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加对气象工作的了解,帮助学生们从小就认识到我们目前的生活和生产行为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主动学习气候变化及影响的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自身应对和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环境,才能有效防范气候变化。

1.2 宣传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潜质

科学老师在课堂讲授气象科普学知识的同时,通过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或分组开展动手实验和互动式讨论,达到理解掌握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科学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目的。在课件的设计中,重点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学习活动,包括对以下技能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技能(通过对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合成、综述、评价、比较、分类);创造性思维技能(通过课堂内外各类实验和社会现象调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意思维);基本科学感觉技能(包括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设计实验、方法检验和实验实施等方面的技能)。

2 新时期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现状

2.1 气象科普形式及内容单一

目前,中小学开展的气象科普活动多以知识讲座为主,如借助3月23日世界气象日、5月12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等开展活动,形式以发放科普资料、气象台站开放、知识讲座为主,科普宣传内容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气象科普作品单一。比如: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我们全国气象部门都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时间将面向中小学生展开气象科普活动,气象专家向中小学生介绍天气的基本知识,介绍作业程序,操作检测仪器,演示天气预报,进行人工影响天气的工作流程,并放映天气影片和相关节目等等。

2.2 科普人员及经费保障不足

一是人才队伍发展不足。中小学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主要由气象部门员工兼职开展,他们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做天气宣传活动的同时,也要做好宣传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人员短缺也缺乏创新精神和推动科学传播的能力。

二是培训交流机会少,传播气象科学的培训少。

三是专项资金不足,气象科普设施建设和维护相对薄弱。四是科普书籍、杂志、科普教材、科普展览等面向全社会,没有针对性。

3. 新时期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模式及思路

3.1 开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增加科学教学机会

目前,各地气象依托业务开展气象科普工作,除此以外还可以针对不同业务单位的科研设施开发科普亮点,或在投入建设气象科普场馆进行使用,气象部门应当研究构建各相关部门与单位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进一步拓展气象科普资金投入途径,进一步增加政府对气象科普基础设施、气象科学教育普及项目建设与经营、气象服务费用保障基金等的资金支持。

活动创意及策划思路:

一是请进来:将气象局科普基地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校外实训基地,针对学生的开放参观改变为现场教学,发挥研学基地作用,以打造气象校外课堂为目标、气象科普志愿者与学校老师联合开发气象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将气象科普教育融入青少年基础教育中。

二是走出去:结合地域特点、制作丰富气象科普作品,将其作为专业气象服务的延伸,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征集气象科普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各级气象局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有关中小学天气自然灾害的教育,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各种天气的防灾减灾常识,并掌握气象观测方法和抗灾避险的一般常识,如台风、暴雨、闪电等,使用天气科学展板、赠送小册子进行科学传播。除了互动式天气常识奖的问答环节,还将开展天气抗灾常识和气候资源管理知识讲座。增强中小学生掌握天气避灾、自救互援、抗灾减害的能力。

3.2设立校园气象站,提高科学防治质量

校园气象站各地也均有建设,但数量及质量明显不足,对校园内气象科普场所和校园气象站的改建与维修,仍需要巨大投入。学校还要加大和市教育部门的协调,推广“校园气象台”,宣传其科普价值,积极争取资助和更多的学校参与,不断完善校园气象台的建立,

引导地方政府把校园科普活动列入当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计划,进一步增加气象科普教育资金投入。

按照《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和中国气象局建设标准化校园气象站的要求,各级气象局推动建立“标准化校园”,在中小学校园里设置了一个具有两个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同时,安装了气象设备,监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气象因素,让学生进行人工观测。标准化校园气象站,成为学生们的第二实践课堂,他们可以对设备直接使用,进行观测与记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气象专家们还在学校气象站内经常开展课堂气象宣讲活动,他们通过体验与气象科学知识“零距离”奥妙,提高学生动手水平,进而引发了他们对气象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有效提高了青少年科学预防天气灾害的能力。

3.3 创新气象科普宣传作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依托于新设备、新手段、新方法,气象科普宣传的形式更多。气象部门可以组织技术人员编写通俗易懂的气象科普图书,这能够运用在中小学校科普技、社区科技、企业地方科普、农民科普等。此外,可以通过制作科普气象画册、牌匾、展品、软件、影视作品、短视频等,丰富气象科普宣传形式。借助网络资源,还可以把气象科学技术和VR科技有机结合,探索气象科普内容创新,利用VR可以让中小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对大风和阴雨天气进行测量。同时他们还能以普通游客的视角,带着VR眼镜,感受视频的现实环境,感受与体验VR科技与气象科学结合的魅力。气象部门还可以通过将卡通人物的、网络流行术语与气象科普知识相结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作和发布科普文章,使这种形式更加完善,更易于学生接受。

3.4培育壮大科普团队

强化气象科普服务团队建设,多渠道、多阵地培养人才。例如:内部邀请专家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对科普创作知识和技术普及、气象科普工作知识和技术、科普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参加各级科协组织科普培训提升科普能力;鼓励自学科普技巧,提高讲解水平。

有针对性地培养“气象科技科普专家”选派高水平、高层次的气象专家,通过灵活使用激励机制,按需要招聘熟练的社会工作人才,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教育力量。

此外,还可以让中小学校老师加入气象科普宣传志愿者行列,强化气象知识、防灾减灾知识、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师资培养。气象部门要提供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4 结语

新时期,气象科普的传播,为中小学生了解气象相关科学技术、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获取防灾减灾知识打开了窗口。在今后的工作中,气象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夸大传播气象科学的途径,让更多的学生和公众了解气象知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向辉, 朱珠. 新时期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模式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 v.28;No.706(08):22-23.

[2] 吴颖莹,吴伟杰. 中小学校园气象科普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探析——以厦门市为例[J]. 海峡科学, 2020(10):3.

[3] 刘波, 王海波.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现状、对策和发展建议[J]. 科技视界, 2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