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

胡蝶

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 不少人说非遗是历史的东西、是历史的遗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历史与过去、就是陈旧与保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鲜活的,正是由于其生动性,所以才能在今天仍然流行。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有着很强的活力,它的相关保护和传承等都表明,它仍然是一种新的潮流,因此,对它的保护和社会的实际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非遗;当代社会;创新发展路径
DOI:10.12724/ccn.2024.1570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我国历史文化久远,遗留到了今天,带给了我们大量非遗文化,成为我国历史见证的活化石。到了今天,非遗文化带我们的古人思维模式,成了我们文化发展的源泉,同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间,利用非遗文化,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小镇,将非遗作为自己的文化特色,实现了文化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发展。

1、非遗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行定义的,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是被个人、群体、团队认为是组成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表演、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这些“非遗”通过口耳相传,传承下来,与时代背景相契合,在大自然与历史的演进中,得以持续的革新;并被所有人所认同,也就是为什么,非遗的继承,不但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的多样化,而且可以提升我们的创造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我国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各个省市争相申请;使濒危的遗产和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周六定为文化遗产日,使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参加保护工作,形成良好的持续保护机制。

2、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

2.1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理念

非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国家基因。在众多的非遗形式中,隐藏着深刻的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性,它蕴含着这个国家的价值理念、心理特征和气质情感,是这个国家的精髓和文化内核。所以,充分地保存和继承这些带有本民族遗传特征的众多的非遗资源,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增强国家的自信;加强国家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它是在我国的传统农耕和农耕时期出现的,它同当时的社会价值、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相一致;现在的年轻人,对非遗的认识、兴趣和情感都比较匮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年轻人就没有什么价值,相反,在这些非遗的内容中,还有很多的优良的理念和灵魂。比如和谐精神,团队意识,诚信意识,这些都是现代青年所必须具备的。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方式,让我们的年轻人更加了解,熟悉,喜欢,从而加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2.2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为了更好地继承非遗,必须注重对其进行发掘和培育,即对其进行传承。在新的时期,很容易就能看到,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参加到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中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青年的教育着手。在校园里,老师和管理员可以不定时地给同学们放映一些有关“非遗”的影片,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非遗”的文化。就拿《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档纪录片来说,这部将故宫古迹修缮工作者的影像,透过摄影机,让大家看到他们的工匠与个性,相信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在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不少学生都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还开始考虑要不要去做一名文物维修人员。另外,老师也要给孩子们多讲一些有关的人物和历史故事,让他们真正地尊敬和尊敬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中去。

2.3深耕非遗传播的垂直媒介渠道

在全媒体时代,数码科技突破了以往的虚拟时期的传媒屏障,充分发挥各种传媒本身的特性,将同一内核的传媒内容以适合于各种传媒渠道的方式进行内容重组与表达;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电视和广播类传统媒体在今天的市场中仍然拥有庞大的观众基数和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大众认同度很高。北京电视台《传承者》节目,就是一次以传统媒体为载体进行非遗宣传的一个成功例子,使非遗文化不仅仅限于传承人与粉丝,而在《传承者》中国意愿年会上,蒙古族的马头琴传承人齐·宝力高与蒙古族新一代舞蹈演员“蓝斑”舞协,将内蒙古民族历史非遗技艺《嘎达梅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并在全年龄层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最近几年的国潮热潮,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随着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互联网用户对媒体的运用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及各种亚文化群体的出现,这些因素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条件。

2.4相关部门要加强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可以在微博上,抖音上, B站上,通过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设立自己的官方账户,聘请职业新媒体从业人员来负责运营与管理,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定期进行视频和文本的更新,从而达到数字保存的目标;将无形文化遗产以图文形式保存在网上,也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国家的非遗文化。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其魅力和魅力,使观众能够在了解到非遗的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休闲、愉悦的感觉。不过,增强趣味性也要有一个度,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带有一种庄严而又神圣的性质,适当地增添趣味性能增强其亲和性,而太多的趣味性则会使其脱离主旨,变得庸俗。提升内容的生活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生活化的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流量和注意力,对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广泛和传播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升内容的生活化还能使观众更好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价值、功能和意义。

2.5遵从民俗文化的演化过程规律,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发展

没有一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积累的。它们就像是一条河流,不断地流动着,不断地变化着。民间传说的变体通常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但是,人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变动之中,所以民间传说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因此,民间文化既是从历史上产生的,也是从实际中产生的,它规定了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种崭新的风俗,它在原始的历史民俗中持续地流传、演变、发展,更多地是出于人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等因素。例如:人们的交际习惯,从原先的面对面的交际转变成了网络上的交际,微信的交际,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购物,娱乐等等。结婚风俗上,结婚典礼已没有了以往的那种隆重隆重的形式,而是以极简的形式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喜事。但是,一些传统的节日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像是过年的时候要燃放爆竹辟邪,现在则变成了保护环境;春天的时候,简单的就是贴对联,以前的时候,你要亲自登门拜访,而现在,你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等方式来表达。如今更多的人更倾向于以这样一种放松愉悦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风俗,无论它演变成了这样一种风俗,它都是从生命之美中衍生出来的,我们应该主动弘扬和继承;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不同需要,进行持续的革新,才能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具有另一种魅力。

结语: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资源,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珍贵的一笔,也是我们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本文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它们的文化价值及传播途径,以期能够为我国的非遗类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些启示作用,从而使我国的非遗类在发展的进程中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保持中华民族的多元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

参考文献

[1] 曾晶芳,曹心怡,冯德岭.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探究[J].传媒论坛,2021,4(20):38-39.

[2] 谢中元.“非遗+”助力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8.26

[3] 刘斯琴高娃.论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J].新闻战线,2015(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