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信息时代高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举措探讨

朱雪静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摘要: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在信息时代下面临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分析信息时代下软件工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认真查找信息时代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应对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学生创新使用大数据工具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信息时代;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4.1570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信息时代催生出新的教学样态和模式,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机遇。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要充分渗透和融入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手段,从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分析和多角度研究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当前的开发和运维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社会培育所需的高层次软件人才。软件工程课程中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学科领域,其涉及的知识点往往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又比较高。

一、以项目驱动贯穿课程始终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将会选取一个软件项目来贯穿课程始终,并要求学生以团队配合的形式完成该项目的建设工作。项目的选择最好能体现出大数据专业的特点,并能涵盖有关数据的采集清洗、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四个不同的技术方面。这样,学生在动手进行项目具体实践的时候,不仅加深了对于抽象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还能通过项目实践,真正提高自己研制软件的水平,以及团队沟通交流和协作配合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的授予以及科学教学方法的采取,使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科学可行的方法。比方说,知晓怎样估算项目规模和具体的工作量,明白怎样估算项目当前的实际进度,了解进度计划的相关方法等,这对于软件开发实践过程来说非常重要。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可以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不同方式,较好地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校内实践教学之中,可以组建项目开发小组,选择难易程度适宜的研究课题,对标对表进度安排,认真细致地落实软件开发任务,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实施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分工合作这一有利契机,彼此之间进行深入探讨和多方交流,在完成软件开发后编制课题报告并进行课题答辩,通过软件开发实践掌握软件相关技术和方法。在校外实践教学之中,要由任课老师带队,分组进入到实践基地之中进行实训练习,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以场景模拟突破重点内容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不仅涉及一系列技术、方法及工具的运用,还会牵涉到一些有关软件管理的思想与内涵。这些知识内容光靠理论讲授是难以让学生透彻理解的。针对此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场景模拟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当讲到有关软件需求获取的方法时,其中有一种方法叫访谈。这时教师会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分别模拟软件需求的提出方与项目开发团队,并相互进行提问以获取软件需求。通过这种基于场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学生将会对软件需求任务提出的明确性,以及获取软件需求的困难性及复杂程度,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与深刻体会。在完善和优化软件工程课程结构的过程之中,要采用模块化管理的方式,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与自然科学模块、综合素质、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工程应用与创新等不同模块单元,使之形成高内聚、低耦合的特征,较好地适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三、“线上线下”授课模式互为补充

信息时代下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要求,建设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既要引进我国和国外的高校人才,也要重视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界的“行家里手”,并且树立和巩固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地位,重点做好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大数据存储、处理和计算分析等内容,形成以大数据系统软件产业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并且在创新研发上花更多的心思,在技术转化上下更多功夫,在应用示范平台上做更大的努力,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和行业应用能够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软件工程来说,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线下授课,能够使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到有关软件工程的系列知识与概念。而线上授课则是线下授课的有益补充。通过线上授课,则使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随时回顾复习教师发布在线上的相关课件、知识内容与习题。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及时知晓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反馈,回答他们的线上问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是传统与科技、直观与便捷的有机统一。

四、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融合运用

基于信息时代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和系统,将教学内容呈现于真实复杂的可视化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产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快速融入到软件工程开发的可视化场景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为了提高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到了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工具。除了学校要求配备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外,在对该门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其教师团队还搭建研制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化课程平台。该平台以互联网为依托,能够实现通过网络技术让师生们共享教学资源、在线互动、在线答疑等功能。该平台的实施运用,其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也极大地补充了现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短板和不足,成为现有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平台的有益补充。

五、着重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研制软件的方方面面。除了最基本的程序编码外,教师也应尽可能提高学生分析架构软件的能力、测试软件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研制软件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全方位培养,其授课内容要能够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而不要出现相脱节的情况。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特征的复合型软件技术人才。一直以来,在工程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总是看重有关公式、定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这些重点内容脉络性的梳理,从而致使相关内容的讲授不够清楚和透彻,学生对其理解也必然是片面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软件工程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了有关“文化贴士”的教学环节。所谓文化贴士的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背景及其产生的根源讲述清楚,它属于软件工程相关知识内容的外延和扩展。通过文化贴士的教学编排,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全方位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讲述有关软件应用领域的章节内容时,教师会强调目前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军事领域。因为几乎所有高端武器的自动控制系统都是通过软件的研制来得以实现的,进而引出中国航天现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跟祖国软件事业的进步密不可分。在为学生扩展知识和眼界的同时,又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综上所述,我们在对软件工程进行授课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

结语

想要与信息时代产业发展和软件人才的各项需求同频共振,需要改革当前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找到信息时代背景下最为符合客观发展的培养创新模式,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入多样化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大数据环境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重点难点,增进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课程思政”背景下《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与举措.杨文琳.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

[2]大数据时代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段群;韩丽娜;李红.微型电脑应用,2018

[3]数据挖掘挑战赛驱动的本科生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以上海电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吕品;于文兵;汪鑫;王淮亭.计算机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