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指标,对于培育青少年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其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社会公民至关重要。
一、转变传统政治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解和知识点背诵为主,这种方式往往使得学习体验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例如,在教授“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图片或视频,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政治科目的兴趣,还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感知到历史文化的多元性。鉴于中小学是形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并且在当前网络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学生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以此来抵御负面影响,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促进其个性健全、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以政治教材内容为主,不断深入挖掘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基石,也是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教师们应当将教材作为主导,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教材内容,使其教学活动根植于理论的深层意义上。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深入挖掘需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达与实践。这意味着教师需将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探索二者之间的共性和联系,从而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
具体来说,在讲授如“金钱观”这样的章节时,虽然表面上看似讨论的是消费观念的培养,但其深层目的应是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限于讨论金钱观和消费观这些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理解到这些观念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用以实际案例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应避免仅仅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而是应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
通过首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内涵,深化对“勤劳节俭”的理解,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此外,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这些核心价值观,从而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真知来自于实践,理论的价值也在于其能够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融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当前的教育体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目的是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在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探讨“遇到老人在街上摔倒是否应该伸出援手”这一社会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会展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有的认为应该立即帮助老人,而有的担心盲目施救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一起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在这个过程中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与保护自己权益之间的平衡。通过针对这类实际问题的讨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四、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实施
当前,面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挑战,教师们需着力于创新教学方式,使之更贴近实际,能够更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具体来说,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和交流,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程时,深入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模拟,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设计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教学场景
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精心设计包含人文关怀元素的教学场景,使之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激发其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心其情感和道德成长。通过讲述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其共鸣的故事,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比如,在探讨如何对待街头摔倒老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讨论,帮助学生在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同时,学会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恰当的道德抉择。
(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以陶行知的教育哲学为灵感,将生活作为教学的核心。这意味着在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因此,当教师在挖掘思想政治教材的深层含义时,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生活环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情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知识点讲解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就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总结,而且鼓励他们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情感和理性两个层面上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理解。
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而培养出超越书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石,更是引领国家发展方向的灵魂。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育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途径,更是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环节。这一学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理念息息相关,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这一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治教师必须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生动、实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知识上获得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成长,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玉忠.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6):148-150.
[1]陶惠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