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并存的大环境中,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基石,它担负着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法治理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群众的宝贵财富。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积极挖掘教学材料
1、结合课内外资源
通过对校外活动的注意,达到与课堂教学的良好相互作用。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常常被学生所忽略,教师可以采用深度情境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走出教室,走到课外,用参观、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获得和在课堂上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一些实际的任务,例如看警察在站岗,帮助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将共享自行车上摆放整齐。让学生从经历中感悟到价值的存在,也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包含着价值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美丽的人生。这种把生活中的小事和课堂的影响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开展校外的实际操作,在课内和课外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是挖掘教育资源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爱国主义教育、尊老爱幼的人际关系、提倡文明和谐的社会宗旨,这些都与当今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了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份精神资源。但是,过去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少弹性,也没有站在学生的利益立场上,用教条式地宣传“传统”作为结束,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厌弃”。毫无疑问,西方的一些节日确实更能吸引儿童的眼球,例如圣诞节、万圣节,圣诞老人、南瓜怪等动画角色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审美,而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也都是儿童最喜欢的,相信没有小学生会拒绝送礼物和糖果的。所有的学生都将这种节日记得很清楚,他们都曾经想象着自己会被圣诞老人的礼品击中,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我国,也有这样的人物。与仅以游览特定景点为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新一代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并不积极,也是一大憾事。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注意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创意活动,打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局限,让他们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际上学生对春节的感情仍然很浓,教师也可以趁这个机会让学生在假期里做一些手工制品,如窗花,中国结等等。如今,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着创新,例如,元宵节的时候,师生会一起做汤圆,猜灯谜,还会用纸糊和灯笼;在端午节,中秋节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做粽子,吃月饼。教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深刻的教育,例如讲传统故事,跟学生一起探讨,同时也是对活动进行一种归纳,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自然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而教师的课后反思不仅是为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所教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评价学生的道德思想与法治意识需要更多时间的观察和积累,而非简单的测验所能完全反映。教师在课后的反思应着重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他们是否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以及是否能将课堂学习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教师可以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关注思想政治理论,并在课后进行自我评估,找出改进之处。重视德育教育的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与他们交流以调整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对正能量的追求。
教师需要以学生为重心,理解学生的需求并以发展性的眼光审视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馈,教师能够调整教学策略,激励学生对价值观的追求,帮助他们理解价值观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最终,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素养,让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提高道德教育课堂的实效性。
二、关注学生日常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知并解决生活中的道德困惑,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日后的价值观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和学生特点的多样性,教科书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地方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动,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只有教师自身对核心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对比区分价值观在文化中的地位,如“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与“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等概念。同时,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即从国家到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在构建知识框架时,教师应根据教科书每一单元的内容和逻辑进行设计,并制作出符合单元价值取向的思维导图,以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中,教科书通过介绍不同家乡的美丽景色和小主人公们的故事来体现地域性特点。如果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城市,拥有相对丰富的阅历和经验,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减少一些常识性问题的互动时间,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交流家乡之美上,以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愉快地生活。而如果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可能对外界经历相对较少,但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享家乡故事上,并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加深他们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同时适当拓宽他们的视野。
通过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空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学习,从道德情感的培养逐渐渗透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定法治信仰的新时代小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综上,在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继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提炼,使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林娜.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3,(30):91-93.
[2]田志国,唐花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73-76.
[3]李灵.道德叙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