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方面,其会影响幼儿本我意识的启蒙,也会对幼儿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产生作用。而在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层面,则会与其具体的行为表现、道德品质、思想意识等关联起来,尤其是在互动、交流以及合作等方面。为此当我们组织混龄游戏活动时,应积极引导发挥此类作用,推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交往,促使其在活动中,可以主动交流,积极分享,获得社会性发展能力的提升。
一、突显自我概念:个体思维互通,群体思维互动,形成“本我启蒙”
(一)混龄关系影响个体决策,推动思维跃升
在混龄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往具备一种相对自然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在不同年龄幼儿的参与下,表现出了更为澎湃的能量气质。这会对幼儿个体思维产生直接影响,与个体决策相关的行为也会变得更为具体。
例如,在户外搭建类的混龄游戏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大班幼儿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完成某些搭建步骤,或者在交流中帮助小班幼儿完成某类决策。但此时并不是说小班的幼儿就失去了“主见”,而是一种学习或者模仿的形态,参与到了此类活动之中。此时小班幼儿的个体决策则会受到大班幼儿活动实践行为的影响。下图表示了此种影响的具体表现。
图2 “推动思维跃升”之具体表现
(二)群体互动深化个体反馈,促进自我感知
在混龄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群体互动状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活动内容和流程的理解存在差异,具体的行为表现也不同。此时即可形成一种群体层面的对照,而这种对照则会成为个体层面的反馈,最终深入到幼儿自我感知的层面,对幼儿本我意识的启蒙产生影响。
例如,依旧是在上述的户外搭建类游戏中,当幼儿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行为层面的问题时,其他年龄段的幼儿则会对具体的活动形态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在交流中形成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此时幼儿即可结合大家的想法,对搭建的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调节社会情绪:情感交流丰富,情绪管理高效,平衡“心理状态”
(一)情感表达方式更多元,内容更丰富
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相对直接,其在活动中的心情会以言语表征和行为表征直接进行表达。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种情感表达则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在活动中即为伙伴关系。也正是在这种伙伴关系的影响下,幼儿的情感表达路径变得更多,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下表为幼儿情感表达的一般类型。
例如,在以绘本阅读为基本形式的混龄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幼儿对绘本的理解是不同的,想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存在差异。当不同年龄的幼儿阅读了《亲爱的小鱼》绘本之后,对其中存在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一方面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相关。此时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则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仅可以增加此类活动的趣味,更可拓展情感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情绪管理效果更明显,状态更积极
基于情感表达,就会产生情绪管理,而情绪管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所在。在混龄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会得到辅助性的提升。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之间可以相互帮助,调节情绪;另一方面则与整体的活动状态有关,我们也可借此进行引导。下图为情绪管理的效果表现。
例如,在与颜色认知相关的混龄活动中,一些孩子由于对不同颜色的认知经验相对较少,导致在选择不同的颜色时出现困难,进而表现出情绪化的心理状态。此时具有此方面经验的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即可及时地从合作互动的层面提供帮助,并且此时的帮助基于幼儿自身的角度,属于幼儿群体的一种互动行为,所以其对幼儿情绪管理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
三、发展社会适应力:示范模仿较直接,行为表现很具体,感悟“相互协作”
(一)突出互动参考性,混龄交往转化为“相互照应”
不同年龄幼儿认知问题的视角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活动中的互动行为上,则会形成一种互动参考性。这种互动参考性也是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所在,其会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活动思维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下图表示了这种互动参考性的具体作用。
例如,在以手工为主要形式的混龄游戏活动中,面对同一材料,幼儿的想法不同,并且在不同的动手能力的影响下,其实际的活动状态也会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差异。但此种差异并非是活动的“障碍”,而是会促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基于混龄交往,形成一种“相互照应”的活动状态,相互帮助解决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剪裁或者拼接行为层面的示范与模仿。也正是在此时,锻炼了低年龄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也锻炼了高年龄幼儿的讲解示范能力。
(二)细化行为目的性,合作交流转化为“相互协作”
行为目的性与幼儿的个体活动思维相关,幼儿在这种以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活动中,不仅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还需要明确对方可以做什么。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模式,而混龄交往本身就具备这种优势,即双方都可以明确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在相互写作中,有所参与,有所交往,建立紧密的活动链接。
总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过程需以行为表现为参考,也需要以活动形式为引导,在相互合作中,感悟社会关系,形成自我意识,学会调节兴趣,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混龄交往中,其参考性更强,相互协作的互动感也更为具体,从而使得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经验可以得到快速地积累,与此相关的社会性发展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晨. 浅谈混龄游戏对幼儿交往的促进作用[J]. 电脑迷·教师研修, 2022(10):22-24.
[2] 张秀娟. 开展混龄拓展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J]. 2021.
[3] 冯雅静. 幼儿园小中大班混龄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与培养[J]. 2021.
[4]教育部编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022.2.
[5] 邱学青编著:《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6] 教育部编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1。
[7]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5。
作者简介:
丁佳(1986.9—),女,汉族,江苏东台人,本科,教师二级,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通讯邮箱:4131995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