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五千年一以贯之延续至今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至今仍为世界文明提供古老的中国智慧。今天的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当中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人数都已经支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实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与时代发展规律相契合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哲学思想等文明成果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既有中华人文魅力又具有现代专业技能的“能工巧匠”,这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回应时代需要、解决时代问题的应有之义。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里所谓“命脉”,原意是指“人身的血脉”,为生命所系,故称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上也是一个放大了的生命共同体,精神命脉关乎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死存亡。”①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物质与精神滋养,是关系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文化基因,今天更是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浩瀚的经史典籍,为我们留下了思想瑰宝;精美绝伦的文化艺术作品,塑造了我们的审美品格;各类古代文明的先进技术成果让我们增强了历史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守护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命脉,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价值观因人而异,因社会性质而不同,它指引着个体行为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凝聚亿万人民参与其中。这需要一个共同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发挥着这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定的根本。”②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凝聚无数青年学子,以自身的涓滴之力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为国家建设书写青春华章。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乎中华文化的根基安全。孕育于远古、萌芽于夏商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必须坚守的文化根基。当今世界,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天的中国虽然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繁荣和强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涌动,欧美资本技术挟裹着西方文化依旧强势影响着世界每一个角落,带来了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一体化”,这种带有普遍性的“一体化”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关乎价值观的影响和政治制度认同等。弘杨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让我们大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思政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关乎中华文化的根基安全,是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定海神针,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迷失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近年来,国潮热兴起,传统文化走入千家万户。电影电视和各类短视频,以中国元素为主题,打造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一时间圈粉无数。尤其是冬奥会的举办,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热潮之下,我们却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传统文化知识薄弱,这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背景密切相关。今天的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入式体验、系统化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在教育学生整个过程中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层面上,没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在家庭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自农村,其父母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其父母没有具备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与教育的能力,对孩子缺乏引导和培育,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孩子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和学习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具备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也需要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尤其是具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背景,才能搭建好完善的知识技能结构。思政教师知识结构是否完善,不仅影响到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及能力,也影响到整个思政教育的实效。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习得需要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扎实的基本功,包括古汉字的书写、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广泛阅读、中国传统哲学及中国历史的通悉等等。这些对于思政教师知识储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知识结构当中,思政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储备方面相对比较充分,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相对比较缺乏,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相应地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和创新。
(三)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和技能培养的重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比,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凸显不足。具体体现在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科研投入,监督考核上。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也较少,学校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在教师培训方面,各级培训项目中往往更加注重和突出思政教育专题内容,很少有针对思政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培训。在科研方面,学校对传统文化研究投入的资金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督考核上也没有纳入到思政教育的考核当中,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传统文化因素也没有充分展示和挖掘。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打造各具特色“中国味”校园
2014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高职院校指明方向。首先,学校要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其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再次,努力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方法,以科研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提倡沉浸式体验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入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可以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在校园布局景观中渗透传统文化,打造各具特色“中国味”的校园。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拓宽“中国式”家风家训教育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做好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为此,思政教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思政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互联互动,将家风家训教育引入思政课堂。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著名人物和知名家族的家风家训流传下来,这些家风家训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可设置专门的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专题,通过对学生家长“云访谈”、学生回顾原生家庭美德、老师讲授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等多种方式,形成家长、学生、教师联动,使家长和学生充分理解良好家风家训对个人人格形成与塑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家风家训,以历史名人和先贤为榜样,自我教育,自我感悟,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三)打通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屏障,合育“中国范”的“能工巧匠”
建立社会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激励考核机制,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走出去,让社会资源走进来。一方面,社会拥有众多的文化新闻媒体,各个级别的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历史老街等传统文化资源和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学校思政教育缺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现场。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打通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的屏障,这需要政府的协调和社会的通力协助,与学校建立合作的长效激励考核机制,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走出去,让社会资源走进来,实现社会资源与高职院互联互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赏电影、电视、新媒体创作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在各大传统文化机构设置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各个博物馆将优秀文物展览与学校学生共享,或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与博物馆合作建立“文物云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展示非遗文化遗产,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各类优秀文化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团体在学校举办“汉风文化进校园”、“端午节的美食与民俗”,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民风民俗,在体验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与独特。“以文化人” ,共同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德修身“中国范”的“能工巧匠”。
从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打通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屏障,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以文化人,培养我国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明. 不能割断精神命脉[N].光明日报,2014-10-29
[2]习近平.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10-01
作者简介:彭勃(1968--),女,汉族,籍贯:湖南汨罗人,学历: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春红(1974--),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学历: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