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素养,在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能够确保数学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使学生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观念、品格与能力。
一、小学数学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了教学教学应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推动小学数学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契合了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求。小学数学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推动数学课程思想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与综合性的发展,凸显立足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并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推进数学特色课程教学的高效开展,而小学数学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契合了新时代下教育教学开展需求。
(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受应试思想的影响,“从娃娃抓起”已经与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融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沉闷枯燥,灌输式教学、机械式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际效益,学生的学习动能低下,学生缺乏思维发展与技能升级的有效途径,且教学评价的组织将倾向于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唯一标准,通过数学课堂学生难以得到数学素养、思维品质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特色课程的构建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推进小学数学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二、小学数学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途径
(一)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特色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征与兴趣方向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方案的设计,用三维目标的设计确保特色课程的构建能够与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特征相符合,同时也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内部差异进行教学目标与方案细分,推动差异化教学的实现,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在围绕《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从小学生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与性格特征出发设计简明具体的教学目标与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分数、分数乘法学习成效组织分层练习,为先进生设计开放性、创新性较强的题目,为后进生设计基础性、巩固性题目,有效促进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利用技术赋能,构建趣味互动式课堂
信息技术转变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理念与方式,教师在推动数学特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利用技术赋能推动趣味互动式课堂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数学教学的实际效益。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生活化、趣味化学习情境的构建,用视频、声音与画面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减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陌生感;其次,教师可以利用IPAD等现代教学设备推动实时交流互动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在智能移动终端获取数学知识、解答数学习题、提出数学疑问,推动数学学习的个性化、信息化发展;再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突破是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教师在构建趣味互动式课堂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语言的诙谐幽默、生动风趣,确保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围绕《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一课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图形展示与变换演示,用动态、趣味的演示手段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让学生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变换操作、习题练习,同时教师也要利用终端系统进行学生学习状况的收集,保障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深化学生对图案美的感受。
(三)围绕生活实际,培育数学建模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生活。教师在实施数学特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建模思维完善优化知识体系,利用建模思维思考实际问题,深入挖掘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水平。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制作对所学知识进行高效总结,有效处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与痛点,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进行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与体验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利用图式构建认知模型,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分析等方法推动数学知识的高效应用,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综合能力,逐步形成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围绕《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导图的绘制,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性与综合性,接着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评价,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改进教学评价,发挥评价育人导向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保障小学数学特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益,就要积极改进教学评价,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用教学评价改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丰富、多元、综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进行评析,关注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利用鼓励性评价与增殖性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育学生自我反思与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围绕《快乐大课间-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立足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评价的改进,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内容全面化,例如,教师在针对后进生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与奖励,运用生动诙谐、幽默风趣的语言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与焦虑感,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处理生活难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要积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目标、问题与创新为导向推进高校数学课堂的构建,为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清.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J]. 魅力中国,2020(30):229.
[2] 张雄.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特色课程构建研究[J]. 科学咨询,2020(33):153.
[3] 孙艳芬.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特色课程构建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