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探析

闻吉能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田坝镇第二中学,655407

摘要: 全球范围内经济、社会、文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推进。本文将结合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特点,对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在深化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物理教学改革。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2.15701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播、继承、发展物理文化,强化中学物理教学的文化品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从物理文化视角理解物理学的学科本质,做到文化层面的物理教学

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理学的成就改变了世界。如量子计算机领域的进步促进新药和新材料研发,解决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量子模拟有助于造出更好的太阳能电池等。体现物理文化实质和精髓的物理教学应侧重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促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范畴的知识有两种形态,即外显的学术形态和内隐的教育形态,兼具实用价值和教化功能。物理教学中应创造一种“活”的物理文化环境,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教化价值统一起来。充满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创造天性,在知识建构和运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转化。例如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那么运动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从物理学发展初期关于运动的芝诺悖论到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原因的探讨,再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理性思维与实验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为惯性定律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思维方式,促使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利用物理学史的文化功能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把物理文化所承载的科学精神融入教学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扎根于物理教学中,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具有整体性,是物理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学业质量要求的关联。应做好单元整体设计,整体把握该单元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厘清核心概念、思想方法、能力要求的内在关联,明晰学生应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这些内容以及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描述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的学习结果。例如浮力一章的物理观念维度的学业要求可以这样描述:能认识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如果学生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记住了公式,能解答公式化的题目,但却不会用此定律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并不能认为学生建立了物理观念。教师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开展物理教学。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科学学习体验

(一)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和运用知识

情境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情境教学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建构性、社会性等特征,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是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者依据已有经验和条件构建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例、实验现象中有意识地选用启发性、趣味性的素材把学生带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产生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让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如有些版本的教科书,先从自然界的水循环描述了雨、云、雪等现象实质上都与水有关,继而提出水的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生变化,再通过人造“雨”实验说明水的状态可以循环变化,水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随后学习温度及温度计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将情境与知识关联起来,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形成物理观念,知识则成为形成物理观念的载体。由此看来,问题在情境中展现,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显然“问题”是核心本质,“情境”是形式辅助,实质指向问题解决。而问题解决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指思维活动,可以说“思维即问题解决”。有效问题解决需要运用不同层级的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系列过程。问题解决并非等同于解物理题,概念建立、规律探索、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都体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使得学生寻求知识理解,建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不断促使其质疑和检验、创新知识。正确认识问题情境的价值,有助于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能力。

(二)开展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深化学习体验

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其中一个结果是,八年级学生在一学期的物理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38.7%,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23.8%,这说明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物理教学中应进一步增强物理课程实践育人功能。从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版课标,再到2022年版课标,义务教育课标一直强调“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这一课程基本理念,2022年版课标将2011年版课标附录中的学生实验纳入课程内容,新增了“实验探究”一级主题,凸显物理实验的整体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得到进一步增强。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物理教科书非常重视物理实验,强调做中学。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教科书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就实验广度(数量)而言,中国在10个国家的比较中排在首位。虽然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很重视实验,但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大家对物理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弱化了物理课程的实践性。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近年来,物理中考命题注重通过实验探究题型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教—学—评”的有机衔接,有助于改进教学方式,落实物理实验的实践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对实验及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用好教材,做好实验探究教学设计,通过类型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建立个人科学经验,掌握实验知识和技能。探究活动涉及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解释结果等。这些能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科学学习过程,由简单的探究活动到较复杂的问题探究,从封闭式探究到开放式探究,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和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迈入了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践行课程理念,增强课程育人功能,把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中,不断探索优化和改进物理教学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46-52.

[2]冯佳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一致性分析[J].物理教师,2021(16):38-39.

[3]朱军.新旧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的难度比较[J].求知导刊,2020(1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