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郑广强

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柳毛乡中心学校,158143

摘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综合素质形成于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巧妙化的运用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够保证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过程中,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小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合作学习;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DOI:10.12721/ccn.2023.15735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综合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合作学习, 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还能够保证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过程中,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小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前置课堂,课前合作学习

课标倡导前置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大部分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解决此问题。例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会互相监督、指导,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自觉投身自学活动中。

(一)依据学生差异,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学习差异,是以生为本的实践表现。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引下,依据学生差异,进行学生分层,继而建立异质小组或同质小组,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具体地,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发展情况等为入手点,了解其差异,由此进行学生分层。分层结果可以为:A 层级学生—乐于学习体育,能主动投身于体育学习活动中,在课堂上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在课后能主动锻炼身体;B 层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方能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缺乏课后锻炼意识;C 层级学生—逃避体育学习,很少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忽视课后锻炼。根据学生分层结果,教师可以建立异质小组,即将不同层级的学生按照一定比例,纳入一个小组中。因为,在异质小组中,A 层级学生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践行良好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无声无息地影响其他层级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A 层级学生会彰显自身优势,帮助其他层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或引导其他层级学生交往。如此,在异质小组中,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发展,便于增强体育学习效果。

(二)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是前置课堂的工具,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分析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学生学情,布置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有自学机会。例如,在“篮球项目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这节课上,学生要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方法。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是一个连贯动作。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无法分解动作,难以准确掌握动作要点。同时,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让学生获得充足的练习时间。综合种种情况,教师可以以行进间胸前传、接球动作方法为重点,布置学习任务。如“请各组小组长(A 层级学生)带领本组成员观看微课(行进间胸前传、接动作视频),发现动作要点,踊跃交流、总结”。学习任务简单、明了。学生通过了解学习任务,可以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增强自学针对性。尤其,在自学过程中,B、C 层级学生受到组长的影响,端正学习态度,细心、反复观看微课,剖析动作,总结动作要点。之后,他们踊跃地表述各自的发现。A 层级学生则进行点拨、总结,与其他两个层级的学生达成统一认知。经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全体学生不但可以初步认知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点,做好课堂学练赛准备,还切实地增强了自学意识,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便于提升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体育教学也会因此提质增效。

二、进入课堂,课中合作学习

(一)任务驱动,合作探索

合作探索是课堂学习的核心。课标要求体育教学实现学练赛评的一体化。学习任务则是推动学生进行学、练、赛、评的动力。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不同的任务,激发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练、赛、评,从而取得收获,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跳绳”课前阶段,教师布置任务,驱动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学习。通过进行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初步认知了单人跳法、双人跳法、多人跳法。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自学所得,并据此设计不同的任务。如单人跳法展示、双人跳法展示、多人跳法展示。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迁移自学认知,展示不同的跳法。在展示之际,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观看、点拨,实现练中学。以单人跳法展示为例,小组中的 B 层级学生先进行展示。在此之际,A 层级和 C 层级学生认真观看,发现动作中存在的问题。接着,C 层级学生先描述发现的问题,再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A 层级学生描述发现的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B层级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完善动作。之后,按照如此方式,由 C 层级、A层级先后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发现、讨论问题。经过如此演练、讨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单人跳法,做到了练中学。在学生掌握不同的跳法后,教师可以组织竞赛活动,如飞行接力赛。在飞行接力赛中,教师可以让全体小组按照纵队站立,每个学生都手持对折跳绳站立。接着,每个学生模仿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动作,沿着指定路线进行跑跳,达到终点。此时,小组中的另外一名学生及时出发,按照同样的方式达到终点。在比赛过程中,等候比赛的学生认真观察其他小组的跑跳情况,一旦发现动作不规范现象,立即指出。同时,动作不规范的学生回到起点,重新出发。在生生互评下,比赛规则落实到了实处。同时,参赛学生也端正态度,尽量做出规范动作。最后,用时最少的一组为获胜方。实际上,为了给本组取得良好成绩,每个组员都竭尽全力,努力做出规范动作。通过体验比赛,学生不仅巩固了跳绳跳法,做到了赛中练,还增强了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便于自觉地与他人合作,提升合作能力水平。

(二)小组合作,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是学生完善认知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虽合作体验了多样活动,建构了一定的认知,但是,不少学生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存在认知漏洞。体育教学讲求“当堂事,当堂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所学,互帮互助,完善认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下压式接力棒的传接技术”后,教师提出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回顾、总结下压式接力棒的传接技术动作要点。在合作时,全体组员先各自回忆,梳理动作要点。接着,C 层级学生做出动作,描述动作要点。A层级和 B 层级学生细心观看,发现漏洞,及时指出。同时,这两个层级的学生做出正确动作,提供示范。在厘清正确动作要点后,全体组员按照 C层级—B 层级—A 层级的顺序,一一演示,将认知转化为动作技能。经过合作回忆总结,大部分学生准确地掌握了动作要点,锻炼了体育技能,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模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利器,有助于学生学有所获,提升体育学习效果。让学生在任务的推动下,融入合作小组,发挥主动性,与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自主学练赛等活动。这样既能扎实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切实提高体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雪峰 . 浅析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J].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 2022(3):107-108.

[2] 周国庆 . 小学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J]. 学周刊 , 2021(29):163-164.

[3] 李文研 , 李亭亭 .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实践 [J].新课程 , 2021(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