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愈发注重对初中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通过强化学生的体能水平,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其他学科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化发展。初中体育选项教学是围绕学生特点而形成的新颖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挖掘学生的体育特长,针对该项特长,让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使学生的体能素质、运动能力不断提升。这对于初中体育教师而言,需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体育选项教学方式,才能保障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结构问题
体育教学结构主要有纵向结构(体育教学时间的开展顺序);横向结构(开展集体教学、小组学练、个性化学习等各种组织形式的组合方式);内向结构(师生在课程实施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学会科学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这三者缺乏明显的科学规划。比如:整节课教师过多讲解浪费课堂时间;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学习和讨论,缺乏实质性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缺乏自主学练的机会。
(二)体育课中教与学方式的转换问题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化、绝对化,不能科学处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方式的继承发展关系,时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有些教师在课上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动作,示范讲解依靠多媒体进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还有些教师把“合作、自主、探究”作为固定的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探究的问题也都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表面化和形式化。首先,这些教学方式脱离了实际,体育老师一周12~16节课,如果每一节课都按照此模式上课,既费时费力,还达不到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其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讲得多、练得少,学练方式不按照学情进行调整,方法陈旧落后。
二、中学体育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乐学”
情感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对学生而言,其情感可分为外部情绪和内部情绪两方面。从情感出发,可以促进学生与体育课程之间的感情沟通,促进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感情沟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情绪上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来揣测学生的体育学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注意他们的行为,主动地与他们交谈,加深对他们的了解。这样,就可以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身处地地去想,从而体会到学生体育学练的心理和生理状况。
例如,在上“前滚翻”这一节课的时候,作者注意到了学生中存在着“学”、“想学”和“看”三种情况。在这种情形下,老师该如何应对?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措施?为此,作者深入“观望一族”,通过访谈、对话和问卷调查,发现在“观望”方面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心态,有胆小的,有害羞的,有等待的,等等。因此,我采取了差别化的情绪干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情绪疏导,消除了一些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的焦虑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了学练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我也积极地进行示范、指导,让他们归纳出“前滚翻”的要领,例如男孩的“鱼跃前滚翻”,就是“双脚着地向前跃起,身体在空中伸展,手臂伸展,双臂支撑,身体向下一蹲,一个筋斗。”教师应借助口诀法,使学员把握学练要领,并对学练进行主动评估。正面的评估可以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以使他们对体育学练的兴趣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对体育学练的热情得到充分的调动。
情绪是促进学生与运动、师生与他人相处更加融洽的催化剂。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得以茁壮成长。在这种和谐的情绪氛围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并对自己的学习和练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
(二)注重活力课堂的打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注重活力课堂的打造,强化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初中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兴趣专长,把体育运动和实践活动相互融合,以便为学生构建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体育项目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初中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在讲解有关“奥林匹克运动”内容时,为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运用项目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较为熟知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说出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以便让学生全面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与价值,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项特长,组织学生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大会”活动当中,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实现活力课堂的构建。同时,教师还可在“奥林匹克运动大会”组织后,让学生相互发表自己的感想,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观念,有助于构建活力体育课堂,使整体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促进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三)从“反思”入手,引导学生“善学”
反思不能是无意识的、碎片的、机械式的和盲目的,而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理性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练方法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例如,在教学“篮球走间运球”这一节的时候,我先给他们看了一场校园篮球比赛和一段篮球比赛的视频,让他们体会到了走中带球的技巧。其次,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走步带球”的动作录像,与国外、国内的篮球比赛中的动作进行比较,从而反省自己的动作,反省自己的技术,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动作。通过对“突破”、“传球”、“投篮”等有关运动项目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对所学到的东西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不仅是一个回顾学生运动训练成果的过程,更是一个“再认知”、“再思考”、“再打量”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动态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既有成功的,也有错误的。通过反思,使学生了解到有关体育学练的知识和技巧,能够深入地分析和探索有关的运动元素,达到“会学”、“善学”的目的。
(四)利用分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为了提高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初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利用分层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体能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科学分层,把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别化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初中体育教师针对体能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设定比较高的学生任务,目的是锻炼与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对于体能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可设定难度中等的学习任务,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对于体能素质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设定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在“800米跑”项目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层级,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跑步技巧,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其一,对于体能素质比较强,对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为其设定“3分40秒”的目标。其二,对于体能素质一般,基本能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学生,教师可为其设定“3分58秒”的目标。从而尊重与理解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并引导学生展开相互评价,拉近学生之间的情感,确保学生评价的真实性,学生在评价互动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魅力,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强化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五)有效的学习评价策略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体育教师要明白如何评价。首先从中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有价值的课堂环节,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巩固学生优点、矫正不足。其次小升初后学生心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在课中要关注学生心理,适度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在评价策略上要采取多种评价结合的方式,将定量与定性、自评与互评、过程与终结等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技能学习掌握及运动水平表现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综合育人”,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运动中找到乐趣。此外,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切实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结论: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体育课程规划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根本原因是学生常常面临沉重的考学压力,学生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必然要将文化课程作为重要学习项目,导致体育课程的地位摇摇欲坠。为充分展现初中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保证体育项目合理安排,有效利用项目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得到良好激发,让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当中,展现项目教学方法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石朝辉.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11): 100-102.
[2]王峰斌. 关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 天津教育, 2023, (13): 147-148.
[3]宋涛. 借助体育器材使用,助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 (09): 163-165.